•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专 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印度大断电背后的征地死结
  • 应将人民币跨境进口结算视作铸币税
  • ST股暴跌
    岂可怪罪风险警示板制度
  • 饮鸩止渴!
  • 更积极的政策已成防止经济硬着陆关键
  • “公道自在人心”——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五
  •  
    2012年8月2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印度大断电背后的征地死结
    应将人民币跨境进口结算视作铸币税
    ST股暴跌
    岂可怪罪风险警示板制度
    饮鸩止渴!
    更积极的政策已成防止经济硬着陆关键
    “公道自在人心”——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应将人民币跨境进口结算视作铸币税
    2012-08-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左晓蕾

      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铸币税收入,不必有天上掉馅饼的惊喜,因为“收税”后是有责任的;但也不必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产生的非对称问题而焦虑,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体现。对高额外汇储备应寻求更积极的解决办法,而发展中经济体有必要保持外储在一定水平上的稳定性。

      为了加大人民币的国际贸易使用规模,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2009年开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进展很快。数据显示,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企业已从最初的365家增至6.7万家;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金额已达30350亿,比2009年翻了6倍。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货物贸易结算额的比重,今年已达7.7%。

      但因为出现了进口结算大于出口结算的非对称性,贸易结算失衡,超高外汇储备没能得到预期的调整,引发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持续、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等多种担心。笔者认为,这种担心,主要来自对人民币国际化一些基本认知的误区,以及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短期变化缺乏深度认识,对世界经济长期态势缺乏规律性研究。对此,有必要对不清晰的概念和担心的问题细加探讨。

      确实,目前在已完成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中,接近90%为进口结算。去年外贸总量3.6万亿美元,按照5%的人民币结算规模计,相当于1620亿美元来自进口贸易结算。这意味着去年3338.1亿外储增量中本可少增48.5%。今年一季度外储增长1238亿美元,其中有595亿美元来自进口结汇美元支付的减少。换句话说,一季度外储本应少增595亿美元。

      由此得到比较粗略的判断,非对称结算使外汇支出减少,产生外汇储备的“名义”增长,使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全球第一的规模。若扣除不对称结算,我国当下的外汇储备应是2.8万亿而非3,2万亿。

      目前,包括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占到总贸易额的10%,如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保持近期来的快速增长态势,规模不断上升,进出口贸易非对称结算的失衡规模将会更大,对外储规模的改变将产生实质性影响。

      不过,对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产生的非对称问题,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进口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实际上是实现了人民币铸币税的收入。本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个主要利益,就是铸币税收入。以人民币支付从别国进口的货物和服务,也就是中国印了一些红色百元大钞,假设每张制作成本10元,但作为等价物购买了100元的商品和服务,相当于赚取了90元的铸币税收入。铸币税一直以来都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的巨大收益。人民币既然拉开了国际化序幕,就必然带来铸币税收入,进口商品的人民币支付就是实现铸币税的主要方式。

      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铸币税收入,不必有天上掉馅饼的惊喜,因为“收税”后是有责任的;但也不必为此焦虑,更没必要忧心忡忡,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体现,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高外汇储备应以更积极的办法去解决。特别是,对于高外汇储备资产调整,我们也不是为了减少而减少。应该充分认识到,外汇储备会随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发生改变。去年第四季度连续三个月外汇占款减少,今年上半年外汇占款增加3000亿人民币,全年很难达到1万亿,但是去年外汇占款达到2.77万亿,过去五年年平均3.1万亿。外汇占款的减少,对应的就是外汇储备下降。近期由于美元走强,中国呈现资本流出的态势;加上由于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在逐渐变化,直接投资增速也相对放缓;各类资本流入放缓,外汇储备的累积也相应放缓,今年第二季度较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就减少650亿美元。面对外汇储备的波动,进口人民币结汇减少了美元支出,对维持稳定的外汇储备有积极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经济复苏阴晴不定,欧债危机不知伊于胡底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转型与持续增长的矛盾没有根本性突破,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态势改变,资本流入的态势不断变化渐成常态,这都意味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的态势会发生改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很长的时间内,外汇储备还是我们的主要对外购买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有必要保持外汇储备资产在一定水平上的稳定性。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经济还并未形成足够的实力,能像美元那样在相对水平的概念上建立全球的绝对信心,不论美国经济如何糟糕,只要其他经济体表现比美国更糟,美元就是理所当然的避险第一选择。现在,我国进口结汇的增长态势还在延续,对外汇储备增势也还会持续。但这样的态势不是能长期稳定的,如果未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在转型过程中继续放缓,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是否仍然会保持强烈的态势,所以,进口人民币结汇的态势能否变成常态还存在很多变数。

      目前人民币贸易结算在国际贸易结算总额中仅占0.76%,也就是在去年全球36万亿美元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规模不到3000亿美元,而且仅限于与中国的贸易结算中。而美元结算占比达到60%至70%,也就是21万亿—25万亿之巨,这显示出美元是世界各国之间贸易的主要支付货币,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远未达到一种国际货币必须具备的流动性规模。

      所以,换个角度看,就不应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不对称状态有太多担心,下一步有必要稳步鼓励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增长,缩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缺口,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海外流通规模。而更艰巨的工作,是要推动国际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规模增长,也就是增加世界各国之间的人民币贸易支付活动,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