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专 版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理财
  • A16:基金·人物
  • 上投摩根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冯刚——每个团队成员都是我们的“重仓股”
  •  
    2012年8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16版:基金·人物 上一版
     
     
     
       | A16版:基金·人物
    上投摩根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冯刚——每个团队成员都是我们的“重仓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投摩根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冯刚——每个团队成员都是我们的“重仓股”
    2012-08-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经历了一个相对沉闷的阶段后,上投摩根基金今年的业绩开始全面爆发,上半年,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回报达到7.3%,3只基金回报超过10%,其中上投摩根新兴动力的回报率超过了15%。已经跻身行业回报最佳的团队之一。

      在公司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冯刚看来,这是团队开始产生“磨合红利”的体现:“通常一个团队成型期是两年,从负成本到逐渐收获,上投摩根目前的团队已经磨合了1年半,正在逐步成型进入红利期。未来上投摩根团队的表现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周宏

      专注“人的组合”

      出身优秀基金经理,担任过投资团队的主管,再到上投摩根的投资总监,冯刚十多年来的投研经历、堪称“日积跬步,终致千里”。因此,他对投研的管理是别有角度和认识的。

      比如,在冯刚眼中,最好的团队不一定是把市场上最聪明的一批人聚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最聪明的人,如果捏合不到一起,对于团队的效果有的时候是负贡献。

      “优秀的投研团队并不一定个个都是基金业内最聪明的,但是长期的磨合所产生的合力会是非常惊人的。现在正是我们享受团队磨合红利的时候。”

      因此,上投摩根把打造“常胜之师”的着眼点落在两个地方,首先是着眼点在于团队磨合、产生红利。其次,则是把团队精力落在最能产生的业绩的立足点上,对现在的上投摩根而言,就是——选股。

      在冯刚眼中,一个团队开始产生磨合红利的特征有几个,首先是人员流失率很低,上投摩根的投研团队过去1年半的人员主动离职比率几近于零,在行业中算是变动率最低的之一。团队的相对稳定、长期在一起工作,才能够互相了解、磨合进而产生默契。

      另一个特点是团队沟通畅通、人尽其才。这一点,上投摩根内部下了非常多的功夫,来推动基金经理之间、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互相沟通、互相感谢的团队文化。

      冯刚还力主基金经理也参与到选股研究中来:“研究上市公司、选股票不只是研究员的事情,也是整个投研团队每个成员的事情。你基金经理不研究公司那在忙什么呢?这是整个团队的业务立足点。”

      其三,则是给每个人发展的空间和应有的激励。冯刚坦言,投研团队的每个人都是公司的“重仓股”,都不可能轻易放弃。因此,要做到两点,首先是选择一个人的时候,投资总监必须有观察的“穿透力”、能看到他(她)的未来潜力和品性。其次,选定后,就要精心培育、给予积极的激励、不能轻言撤换或让他流失。

      “一个公司培育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投入的时间和其他成本巨大,在他出业绩的时候,如果因为一些因素,轻易就流失了,对于团队,对于基金、对于基民都是损失。我相信,尽力保持团队相对稳定是对公司、对基民的真正的负责。”他说。

      而上投摩根在吸引人才方面,还有一招“杀手锏”就是培养的方法和路径。行业从业十多年,冯刚在这方面是有颇多心得的。

      “股票里的重仓股是不用“培育”,我们最大的参与程度就是“旁观”。但人如果成为重仓股,培养和浇灌就必不可少。”冯刚说。

      打个比方,从优秀研究员到成熟基金经理,是投研人才转换过程中“最惊心的一跃”。

      “几乎每个研究员都希望能做投资,但投资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有时候需要深入,有时又考验灵活性、艺术性。从投资、研究的角度看,优秀的研究员成长为优秀的基金经理中间需要一段培育过程来衔接。如何拓宽视野、如何逐步转换,我们是有诀窍的。”

      再要往细问,他手一摆,哈哈一笑:“剩下的是公司的机密了。”

      但可以看到的是,随着这两年上投摩根精心培养,投研队伍已从以前二三十人到了如今六十多人的有力之师,整个队伍正在渐入佳境。

      立足点——“选股”

      对于中国的基金经理,冯刚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农民。

      “一方面是看天吃饭,另一方面是精耕细作,这是中国市场的现状。”冯刚说。

      在他的理解,基金业绩的四个贡献维度:选股、选行业、交易、选时,而选股是最可靠的。

      “我们知道,股市里要看对大势是非常难的,一个投资者有60%的胜率已经是大师了。而看行业,专业人士的准确率应该可以到70%。如果到了研究公司(选股)这个层面,专业的人应该能达到80。”

      因此,把精力投入在概率最大的环节上,就是上投摩根如今的另一个着眼点。当然,这不意味着,放弃其他环节。

      冯刚认为,从选股出发、兼顾选行业、选时,“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一样可以统一起来。“如果一个行业被长期跟踪、研究透了,发现其确实是好的行业,好股票发现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自然行业配置比例就上去了。”

      而选股必须是个多元素、多视角审视和观察的过程。选股如同打磨钻石,越多切割面越闪亮。

      “2005年投资只看一个指标PE,高了就卖低了就买,这是当初想的简单,现在的公司研究估值要深入到公司业务特性上,银行5倍PE了还是没人买,周期股PB低于0.6了,也没人要。这是市场逐步有效的体现。”冯刚认为。

      对于上投摩根视为未来投资重心的新兴产业,冯刚也认为一定要有甄别的考虑。这亦是多角度审视的一个结论。

      “新兴产业从发展空间、政策导向上都很好,但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新兴产业未来都能发展得起来。对中国而言,新兴产业中最值得看好的是消费相关的产业,而传统的制造业升级的产业,是最需要谨慎的。”

      冯刚表示,这是因为,中国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和日本、德国等世界领先的国家技术差距仍然很大,且短期内看不到能够缩短的迹象。中国要在这个方面替代国外先进制造业的市场,太难了。

      而新兴消费则不同,尤其是在电子行业,例如,iPad、iPhone等产品产业链上,中国的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全球供应的链条中,而且,正在开始取代其他地区的产能。更何况中国亦是这些产品的最大消费国之一。

      而在LED 等领域,同样是新兴消费领域,同样是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另外,LED也已经到行业的爆发点,因为和节能灯已经形成价格上的竞争关系,未来需求很可能是大爆发的阶段。在这样的新兴领域里,我们仍然有追赶的空间。

      静待结构转型和制度变革

      对于未来的一段时期,冯刚的判断很清醒,那就是“由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弱,传统周期股的业绩弹性也越来越小,结构性机会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冯刚认为2012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元年,在这之前,旧经济的主要支撑因素——投资仍然表现强劲,但从2012年开始,投资部门的增速基本见顶回落了。

      “投资和出口这两大部门基本见顶,意味着很多工业的需求已经开始趋势性放缓,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不太可能继续高速增长了。中国的投资增速未来必然会下一个比较大的台阶,经济会走L型。前两年说经济结构调整到2012年已经成为现实。”

      他进一步分析,很多传统行业尤其是很多制造业基本面没有弹性了,钢铁业2009年或许已经出现了最后一个反弹。而且类似的产业会越来越多,过一两年、就会多一两个传统行业成为“僵尸”,这是趋势。

      因此,上投摩根投资策略去年底今年初开始,整体长期投资重心转到新兴产业以及消费领域,这也是最近一两年为什么发行了新兴动力和健康品质两只新基金的原因。冯刚认为,中国向相对新兴一点的制造业转移,对于经济结构来说更现实,而且新兴的制造业所耗费的资源、环保压力也要比原来的小很多,这是中国最实际的发展路径。

      在制度层面,冯刚认为,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提下,中国的企业经营层面可能也必须进一步“制度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启动市值考核、调整行业结构、革新经营机制等等,这样的改革步子什么时候迈开,对于激发中国的大市值蓝筹股的活力和潜力,意义巨大。”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