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研究·数据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四巨头排队发债千亿
    保险业资本压力待释放
  • 政策不确定性
    笼罩全球复苏
  • 综合成本率上升
    财险业或走下“高景气”神坛
  • 人民币升值预期降温 高评级“点心债”受宠
  • “福娃债”又来了
  • 信隆行: 8月权益市场存结构性机会
  •  
    2012年8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四巨头排队发债千亿
    保险业资本压力待释放
    政策不确定性
    笼罩全球复苏
    综合成本率上升
    财险业或走下“高景气”神坛
    人民币升值预期降温 高评级“点心债”受宠
    “福娃债”又来了
    信隆行: 8月权益市场存结构性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综合成本率上升
    财险业或走下“高景气”神坛
    2012-08-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自然灾害性事件增多,导致赔付率上升;资本市场深度调整及降息周期来临,令财险公司投资收益下滑;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及外资涉足交强险等制度变革所引发的竞争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险公司的费用率。

      ⊙记者 赵铃 ○编辑 颜剑

      

      “与去年底相比,公司预计今年的综合成本率估计会上升1.5至2个点,明年很可能还会面临上升的压力。”日前,国内某大型财险公司内部人士向本报透露。

      综合成本率包括赔付率和费用率,是业界用来衡量财险业盈利强弱的主要标准。综合成本率上升,就意味着这家财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率出现了下滑。

      或许,各财险公司即将交出的半年报成绩单还不至于难看。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国内财险业的综合成本率出现了明显分化趋势——因为准备金的有利释放,几大财险巨头综合成本率基本上能够与去年同期持平,而其他财险公司则可能有所上升。

      然而到了下半年,整个财险行业将迎来诸多变数。沪上一家财险公司负责人直言,今年承保利润率下滑,可能不仅仅是一家财险公司的问题。“内外部环境出现的微妙变化,或将使持续了三年的财险业盈利高景气周期,在今年下半年开始逐步画上阶段性句号。”

      业内人士口中所忧虑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主要是指:自然灾害性事件增多,导致赔付率上升;资本市场深度调整及降息周期来临,令财险公司投资收益下滑;此外,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及外资涉足交强险等制度变革所引发的竞争加剧,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险公司的费用率。

      一家受访的财险公司高管告诉记者,“今年的综合成本率肯定是会上升的,因为今年自然灾害多于去年,估计赔付率会增加1个点左右。另外,费用率也在小幅增加,虽然在监管高压下,各家财险公司都下调了规模指标,但市场竞争仍然暗流涌动,贴费现象依然存在。”

      而自7月开始接连发生的北京暴雨、长三角台风等自然灾害,更令业内人士感慨,今年下半年影响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将可能来自“自然灾害”。

      一份来自华创证券的最新调研显示,今年上半年,车险的综合成率上升了约两个点左右,在财险公司承保利润中的贡献度有所下降;相较之下,农业保险、工程险等非车险产品的利润贡献度开始提升。

      恰恰是这样的险种利润结构调整,令财险公司下半年更要“看天吃饭”。

      在7月北京暴雨所产生的近10亿元估损金额(截至7月底的统计数据)中,车险估损金额占了近四成(3.9亿元),而企财险、工程险、农业险等非车险估损金额占了六成。“我们现在担心的是,一旦下半年旱涝灾情再次发生,农业险、工程险的赔付率将明显上升。”一家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考虑到今年以来农业险、工程险对承保利润的贡献度有所提高,自然灾害对财险业整体承保利润的影响不容小觑。而随着近年来财险覆盖面的拓宽,特别是农业险覆盖面的不断拓展,灾害气候成为财险业日益需要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