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专 版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金砖国家告别流金岁月
  • 锻造中国经济新格局的两大切入点
  • 完善退市制度,
    还须熄灭劣质公司重组预期
  • “地王”项目割肉求生
  • 不能让“价格战”毁了刚起步的电商业
  • “为何自迷迷人?”——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七
  •  
    2012年8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金砖国家告别流金岁月
    锻造中国经济新格局的两大切入点
    完善退市制度,
    还须熄灭劣质公司重组预期
    “地王”项目割肉求生
    不能让“价格战”毁了刚起步的电商业
    “为何自迷迷人?”——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能让“价格战”毁了刚起步的电商业
    2012-08-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谭浩俊

      

      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竟然打起了“价格战”。

      据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8月14日通过微博宣布,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将在未来三年内保持零毛利,并“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此举引来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第一时间的强势回应,与此同时,没有被京东点名的国美电器也加入了战团。

      从表面看,无论是挑起事端的京东商城,还是及时应战的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都表现出了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至多不过是一场仅仅能让行人停一停脚步的街头火拼。要知道,打“价格战”也是需要资本和条件的。电商在中国,只不过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根本没有打“价格战”的资本,也不具备打“价格战”的条件。就算一方能在“价格战”中争得一时之利,最终仍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甚至比失败更惨。

      近十多年来,中国市场上一再遭遇“价格战”,特别是家电行业,已不知爆发过多少次“价格战”了。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是胜利者。即便是那些表面看起来获胜的企业,也无不肋断骨裂、伤痕累累。更重要的是,“价格战”不仅让参战的企业两败俱伤,集体陷入困境,连消费者也深受其害,短暂的价格“便宜”之后,就出现了真假难辨、好坏难分的现象。因为,“价格战”战的不仅是价格,还有商德。从“价格战开始”之日起,参战各方就开始了相互攻击和诋毁。初期还有点目标,如揭露家电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缺陷、问题、隐患等,还有利于消费者,慢慢地,各方的攻击就变得“莫须有”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消费者还如何知道哪些家电是真正信得过的,哪些是信不过的呢?如此,市场又怎么能不陷入混乱呢?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真正成熟的企业、成熟的市场,是不会、也是不愿打“价格战”的。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品牌、国际知名品牌,有哪个与中国企业打过“价格战”?又有几个用降价来与中国企业和产品争市场的?他们不仅不打“价格战”、不降价,反而会通过提价来吸引消费者、集聚消费人气、占领消费市场。

      事实上,一个企业、一个产品,要想成为真正的大企业,创立大品牌,不仅要有好质量、好价格,还要有好胸怀、好情怀,要能容得下竞争对手,与对手比质量、比服务、比消费者的信赖,而不是靠发动降价攻势、打“价格战”。尤其对中国电商企业来说,无论如何都没有到了可以打“价格战”的时候。前年的“3Q大战”——QQ大战360,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互联网战争。两家互联网企业的利益之争,裹挟了上亿网民的用户体验,无辜网民莫名受累,教训还不深刻吗?电商企业总以为成本低、经营灵活,不知有没有想过这些“优势”条件的基础极不扎实,经不起任何风浪。如果哪一天对电商企业也像英国等国家一样,征收与传统商业企业相同的税收,而高速公路收费过多引发的物流成本过高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那么,电商企业的优势还在哪呢?还有多少能力去打“价格战”呢?

      同时要看到,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除了价格之外,购物本身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只要实体采购与网络采购价格不太悬殊,相信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选择实体购物,而不是网络购物。带给电商企业的,就不仅仅是价格竞争,还有购物环境和购物带来的享受等方面的竞争。

      专家认为,这场不会给参战各方带来任何好处的“价格战”,最受益的可能是家电生产企业。他们不仅可以隔岸观火、隔山观虎斗,而且可以渔翁得利。因为,电商企业的战争,必然会使家电企业的话语权大大提升。而家电企业则可以不降一分价地迫使电商企业降低门槛,减少利润空间。如果京东挑起的这场价格大战,最终使电商企业集体伤痕累累,家电企业就将发起一场猛攻,对电商企业提出种种要求。到时候,电商企业想懊悔都来不及。

      而说到底,最终“价格战”受伤害最大的还是消费者。因为,一旦“价格战”结束,如果两败俱伤,价格被压到企业没法生存的地步,那么,就会在服务等方面打折扣。如果一方胜出,那么,价格就会很快上涨。类似的先例,消费者实在看得太多,伤不起了。

      也正因为如此,切望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反不正当竞争、反低价倾销等相关规定赶快出手干预,千万不要让这场“价格战”全面爆发。中国的电商市场,需要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企业的共同呵护、共同培育。切不可因为个别企业的一时冲动,毁掉刚刚起步的电商行业。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