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专版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产业资本群起抄底商业股
    谁是下一个“猎物”?
  • “围猎”商业股背后的资本路径
  • 百货业并购进入“战国时代”
  •  
    2012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公司·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公司·热点
    产业资本群起抄底商业股
    谁是下一个“猎物”?
    “围猎”商业股背后的资本路径
    百货业并购进入“战国时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百货业并购进入“战国时代”
    2012-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邱江

      

      A股市场掀起商业股“举牌”潮,风景这边独好。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消费零售板块依旧被看好,是其“风生水起”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幕在产能过剩、盈利能力看低的行业中暂时不会出现。尤其是百货业上市公司并购潮背后,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即通过跨区域并购以对抗电商的冲击。

      “产业资本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一是股价是否低估,二是考虑企业未来发展,三是未来是否有政策扶持等等。”东兴证券策略团队一位分析人士认为,在百货零售业出现的这股大面积并购风潮暂时不会在其他行业冒头。“尤其在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行业处于低谷,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

      尽管长期看百货零售业的消费需求一直存在,但事实上,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新兴消费模式的兴起,都对行业公司起到重大冲击,行业并购是必然的选择。“这种相当于‘抄底’的情况出现,是行业竞争到一定程度出现较大分化,有实力的百货公司需要扩大规模效应所致。”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教授告诉记者。

      比起海外知名百货连锁店,国内的百货零售业发展程度远远未及,集中度也较低,尤其是全国性的优质百货公司十分稀缺,而通过选择在资本市场“吞并”对手或者进行“潜伏”,未来发挥规模效应的余地更大。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百货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行业公司逐步意识到区域的局限和全国性市场的重要性。此前就有百货业上市公司人士指出,中国百货零售业区域格局明显,形成了诸如江苏金鹰系、北京王府井、浙江银泰、东北大商、上海百联的“群雄鼎立”的局面。目前,区域龙头正在突破发展瓶颈,努力向外拓展,未来会形成全国性零售企业,并购是应对电子商务的必然选择。“百货的异地并购的确有风险,但出于看好城市发展的潜在消费力,也不排除企业拿下控制权后有自己经营的想法。这种投资不求简单的回报,而是充分存在管理的意愿。”齐晓斋称。这也是扎根杭州的银泰系意图“染指”鄂武商一幕出现的行业大背景。

      同时,规模优势的形成,也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目前,由于联营扣点模式的存在,百货业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在这种模式下,百货业公司都倾向于对现金流状况较好的品牌进行招商,同样的品牌出现在各家百货企业,这并不利于对百货业的长期发展。齐晓斋指出,百货业需要摆脱这一局面,势必需要采取发展自营品牌的路径,例如买断策略、独家发售、经营自有品牌等等,这无疑对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创新能力、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依靠向自营品牌的转型,百货业才能从长期做强做大。这亦决定了未来该行业对资金的渴求度进一步增加,通过资本市场弥补资金“短板”的需求愈发强烈,而上市公司亦是“能者居之”,由此未来行业的“优胜劣汰”将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