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7:研究·数据
  • A8:研究·数据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A173:信息披露
  • A174:信息披露
  • A175:信息披露
  • A176:信息披露
  • A177:信息披露
  • A178:信息披露
  • A179:信息披露
  • A180:信息披露
  •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消费摆脱低位徘徊
  •  
    2012年8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消费摆脱低位徘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消费摆脱低位徘徊
    2012-08-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图1 2011年7月-2012年7月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
      图2:近年来消费者信心指数月度变化趋势

      2012年中国经济年中观察与展望·消费篇

      课题组: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

      总体策划:

      姜 洪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程培松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组长:

      黄剑辉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王远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处长)

      邹民生 (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课题组成员:

      陈 强、牛 犁、王 阁、盛力行、应习文、李若愚、赵 坤

      祁京梅、闫 敏、张茉楠、刘玉红、徐 策、徐平生、张前荣

      赵硕刚、王江昊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逐季减缓的增长态势,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消费需求以更快的速度下降,1-7月份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双双低于去年同期,消费需求近年来持续快速上涨的势头有所逆转,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下降趋势。

      展望下半年,随着稳增长措施见效,经济回升、就业增加以及物价回落有助于消费实际增速企稳回升,下半年消费增速有望小幅加快,但是,限购政策、消费环境不佳等因素仍会制约汽车、住房等重量级商品消费,总体消费需求疲弱态势难以扭转。国家应采取收入分配改革、扶持和鼓励服务消费、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措施,扩大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持续下滑,消费者信心波动下降

      1、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持续下降,实际增速略有回升

      今年1-7月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53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增速大大低于最近五年18.4%的平均增速。其中7月份零售额名义增长13.1%,增速创年内新低。扣除价格因素,1-7月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1.3%,略低于去年同期,但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7月份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2.2%,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物价涨幅持续回落是消费实际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消费实际增速提高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

      2、汽车、住房和家电等消费升级产品销售不佳

      今年以来我国将房地产调控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来抓,坚持调控力度不减,而继北京、上海之后,广州和贵阳等城市也出台汽车限购政策,在政策影响下,当前我国汽车和商品房消费增势明显差于前几年,汽车消费低迷和商品房销售持续负增长,成为下拉消费增速最重要的原因。

      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485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商品房销售额28699亿元,下降0.5%。今年1-7月限额以上企业汽车销售增长8.5%,同比降低6.5个百分点,初步测算,汽车消费增速放慢下拉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约0.72个百分点。

      受家电下乡政策结束、节能家电销售补贴效果不佳等因素的影响,今年1-7月家电消费增长4.1%,同比降低17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家电消费增速放慢下拉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约0.48个百分点。

      3、餐饮业零售增速创8年来新低

      今年1-7月我国实现餐饮业零售额12666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去年同期降低3.2个百分点。从近十年数据看,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幅一般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3个百分点,但是2009年以来,两者增幅差距日益缩小,而且在近两年发生逆转,目前餐饮收入增速是2004年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餐饮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也由前几年的11-12%降低为2011年的8.04%。

      餐饮业增速减缓、利润下降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房租以及水电煤气涨价拉高了大部分餐饮业的营业成本,企业赚取的利润越来越稀薄。二是人力成本飙升、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也成为制约餐饮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三是国家将餐饮业的税收征收标准与娱乐、住宿等高税收行业相当,税负较重。

      4、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慢于农村居民

      在国家连续多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政策累计作用下,今年以来农村消费需求呈现上升增长势头,而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则慢于农村居民。从消费品零售总额看,1-7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3%,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2%,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消费0.1个百分点。从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8.4%,农民人均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居民4.5个百分点。

      5、东部地区消费增势不及中西部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方面大大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但是,目前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普遍面临结构转型、资源和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消费需求增势呈现疲弱态势。

      今年上半年东、中、西部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8%、15.5%和15.7%,中西部增速分别高于东部0.7和0.9个百分点。在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最快的前10个省份中8个中西部省份,只有两个东部省份;而在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最慢的后10个省份中7个东部省份,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省份赫然在列。

      6、消费者信心指数波动走低

      今年上半年受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的影响,就业压力隐隐再现。人保部近期公布的二季度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调查数据,劳动力的求供比例较一季度小幅下降,由1.08下降为1.05,表明整体就业形势向悲观方向发展。

      经济和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在底部波动走低。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100的临界点,4、5月份有所回升,但6月份随着经济不景气程度加剧,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降低,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99.3,低于临界点,这是2011年年底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消费者满意指数也明显降低,成为近期的较低水平。

      消费增长面临诸多棘手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扩大消费、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成为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但是,持续走低的消费率、大幅波动的消费品零售额以及明显偏弱的服务消费均昭示了我国扩大消费任重道远的不乐观前景。综合来看,受人口众多、后发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需求增长轨迹不同于其他国家,也难以复制他国的成功经验,消费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如下方面:

      1、汽车消费普及率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强力制约

      在西方国家,私家汽车是重要的个人消费物品,是第三次消费革命的重要代表,对国民经济、总体消费以及相关消费产品的拉动作用很大,拉动周期长达几十年,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80年代发达国家此起彼伏出现汽车消费高速增长的时期。

      但是,我国是经济后发国家,在我国私人汽车进入家庭消费的普及时期,恰恰是世界范围内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压力最大的时期,不断飙升的油价、日益严重的城市尾气排放污染以及人口密度大、道路堵塞等种种原因使得我国汽车消费难以持续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大约是每千人60辆车,远远低于美国几乎人均1辆车的水平,但是,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城市已对私人汽车进行限购,汽车消费增长速度由前几年的百分之几十降低为目前的不足10%,汽车消费升级速度放慢,对总体消费的拉动大幅减弱。

      2、住房消费畸形发展引致持续不断的房地产调控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住房福利制度的终止,商品房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引领消费增长的龙头产品。但是,由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财富积累不均衡,房地产成为一批人投机炒作的重点对象,同时中国百姓具有较强“居者有其房”的情结,住房自有化率迅速提高,自住性需求、改善性需求以及投机炒作性需求共同推动了商品房价格的成倍、甚至更高的上涨。

      商品房价格非理性持续高增长大大超越了普通居民购买住房的能力,房价和收入的逆向循环也致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鉴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带来了经济增长“失去的十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为了防患于未然出台多项措施对房地产业实施紧缩性调控,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推动房地产业持续稳健发展。但是,在持续调控阶段,房地产销售额、销售面积以及房地产交易量大幅下降,购房者和销售商的对峙博弈,引领中国消费陷入低迷增长期。

      3、农产品涨价导致恩格尔系数较高,挤压其他消费

      最近几年在农资成本提高、保护农民利益、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食品价格快速上涨,连续几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因。虽然今年以来食品价格涨幅缩小,但仍呈上涨趋势,食品价格维持高位,使得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

      2012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5%,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也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必然会挤占其他消费支出。

      4、统计数据没有真实反映消费增长能力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和杂项商品和服务八大类,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居民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变化情况。但是,从我国的统计数据看,八大类消费支出没有真实反映消费增长水平。

      医疗保健和住房相关的支出在美国家庭单个消费项目所占比重较大,但它们在中国家庭消费中占比相对较小。从医疗保健支出看,美国家庭在医疗服务和药品方面的支出占GDP的14.3%,而在中国家庭支出的比例仅为4.8%,在世界银行跟踪评比的187国家当中,中国的医疗保健支出名列150位。

      过去二十年,我国大力实行医疗制度改革,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看病贵、看病难成为居民保持高水平预防性储蓄的重要原因。但是,统计数字未能捕捉到家庭在医疗保健开支方面的真实情况。数字表明,医疗保健支出总额占GDP的比例从1990年的4%提高为目前的4.8%,但在家庭方面的现金支出仍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5%,几乎维持不变,可以肯定家庭医疗保健支出数据被严重低估了。

      从住房消费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同样显著。美国家庭住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8%,而中国的比例只有0.9%。20年前,大多数中国家庭享受着政府和国有企业的住房补贴,因此与住房相关的支出几乎为零。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住房制度经历了重大改革,住房商品化后,中国有着非常高的住房拥有率,随着主要城市租金的快速增长和大多数家庭的住宅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可以肯定,“租金支出”应该在家庭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一个更大的份额。

      但是,中国家庭部门与住房相关的经常性支出占GDP的比重与20年前相比基本不变,显然与经济和社会现实脱节。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数据,我们估计中国家庭在住房消费支出方面的份额至少被低估了10-12%左右。

      5、农村消费增长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跃升,消费饱和度日益提高,消费的主力军需要实现从城市居民消费向农村居民消费的转换,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连续多年实施“三农”扶持政策,不断改善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度减轻农民税负,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务农和务工收入,以刺激和引导农民消费的快速增长。

      但是事实上,农民消费增长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除个别月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消费,大多数年份农村消费增速仍低于城镇消费,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消费与城镇消费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有加大的趋势,农村消费没有有效对接城市消费的增长势头,导致消费需求增长缺乏可持续性。

      下半年及全年

      消费品零售增长预测

      总体来看,受经济减速和收入就业前景不明朗的影响,今年消费需求难以摆脱低位徘徊的增长态势。初步预计,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4.8%,增速低于去年2.3个百分点;消费实际增长12.7%,高于去年1.1个百分点。

      1、促进消费增长的因素

      一是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分别达到9.7%和12.4%,居民收入增速明显超过GDP,收入快速增长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基础。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和农民务工务农收入双增加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是今年以来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增强,同时央行出台非对称加息举措,并提高储蓄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确保储蓄存款的正收益,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得到保护,有利于增强消费意愿。

      三是国务院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完善低保对象认定条件和规范审核审批程序,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有利于消除后顾之忧,增强消费倾向较高群体的即期消费能力。

      四是前不久国务院批准了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4个节假日高速公路免收费用的方案,节假日开车回老家或是自驾游将不必交纳过路过桥费,将刺激节假日的旅游和其他相关消费的较快增长。

      2、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

      一是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没有出台,居民对缩小收入差距、增加劳动者所得的期盼难以实现,增加持久收入的预期不好,影响当期消费。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前景不看好,截至7月份,只有18省市出台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方案,其中大多城市调低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幅度,不排除有些城市在年内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可能。

      二是节能家电补贴促销作用不显著。尽管6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节能家电补贴政策,但实施效果并不好。一是节能家电定价偏高,或者商家有意抬高节能家电的价格,致使消费者感觉即便算上补贴款,节能家电仍然比普通家电高出一大截,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二是入围节能补贴的家电型号有上万种,可目前市场上真正在售的补贴产品还占不到全部家电的1/3,消费者挑选余地较小。

      三是目前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在浙江、江苏等多家企业及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均出现了农民工提前返乡的现象,居民对就业和工资增加的前景不看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较低水平,消费趋于谨慎。

      四是由于我国进口关税较高,许多高档商品和奢侈品价格大大高于国外,30-50%价格倒挂导致部分高端消费外流,不利于国内消费增加。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目前我国每年的奢侈品消费增速在20%以上,如果高档商品国内外巨大价差的问题不解决,将有更多的高收入群体的大金额消费留驻在国外,大大影响中国本土消费的增长。

      五是目前我国股市持续低迷,虽然有关部门出台了降低证券交易费用等多项措施,但资本市场难有起色,与此同时,为了增加货币流动性,央行频频降息也使居民储蓄存款的利息收入不断减少,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缩水,保值增值前景不乐观,不利于扩大消费。

      扩大消费需要采取

      有力有效措施

      1、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改善收入预期增加消费

      扩大消费最主要的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收入分配改革从2004年开始启动调研,争取在今年兑现数年来政府多次提及的收入分配改革的承诺,满足民众对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期盼,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政府公信力,重振消费信心和增强消费意愿。

      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调整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劳动者所得提高,目的是促使三方之间利益分配结构趋向合理,改变劳动者所得持续减少的不合理格局,满足广大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期盼。

      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对于“提低、扩中、调高”改善收入预期,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消除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也将为扩大消费、提高消费贡献率、扭转三大需求失衡局面奠定基础。

      2、进一步稳定物价水平,提高居民实际消费能力

      在国家多项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目前我国物价水平呈现涨幅不断减少的良好趋势。但是,推升物价上涨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一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受美国严重干旱的影响,近期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暴涨,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大豆和玉米期货价格创历史新高,由于大豆与食用油息息相关,玉米是主要的饲料用粮,因此,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风险不能排除。二是各地水电气等资源价格调整,对物价有推涨作用。三是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非食品涨势不容小觑。四是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频繁,输入性压力不可忽视。根据央行的调查,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敏感度较高、容忍度较低,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行为的负面影响极大,要扩大消费、提高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必须继续采取措施维持物价的适度稳定。

      3、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在目前稳增长的阶段,不仅要增加工业建设项目,还应捕捉新时期经济发展,根据国家已出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流业发展规划”等,应依据规划目标,培育和扶持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设项目,择优审批获准文化演出场所、会展交流中心、高科技影视文化基地、物流发展配送中心、新兴研发创意产业基地等建设投资项目,有步骤有计划推出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设项目,将第三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实现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换,在完善和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刺激和带动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具体说,今后应当把促进消费的重点尽快从商品扩大到服务业,大力培育、做精做细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吸引消费者,逐步提高文化娱乐、家政、教育、信息等服务消费的比重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我国经济从工业化中后期步入服务经济时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经济增长,向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等多个目标方向转变,引导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4、营造安全、绿色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产品,让居民放心消费

      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质检是当前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导致居民对部分知名品牌的食品消费产生抗拒行为,由于食品消费刚性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大,因此对整体消费的抑制性影响不可估量。

      商务部门、卫生、质检以及法律监管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形成严格监督、控制源头、社会举报、定期检查、法律惩办甚至勒令企业停产倒闭相结合的系列监管体制,加大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相关部门的运营费用和就业人员,倡导建立诚实、守信的生产和销售体系,从立法角度扭转现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保护消费者安全,改善消费环境,为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