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刊
  • 5:特刊
  • 6:要闻
  • 7:海外
  • 8:金融货币
  • 9:证券·期货
  • 10:证券·期货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价值
  • A6:研究·市场
  • A7:数据
  • A8:数据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A173:信息披露
  • A174:信息披露
  • A175:信息披露
  • A176:信息披露
  • A177:信息披露
  • A178:信息披露
  • A179:信息披露
  • A180:信息披露
  • A181:信息披露
  • A182:信息披露
  • A183:信息披露
  • A184:信息披露
  • 还有什么规律没被A股打破?
  • 转融通试点
    开启全新金融创新时代
  • 公益基金会平均透明度“不及格”
  • 把企业和城乡居民放在投资政策主体位置上
  • 为什么华尔街急不可待吁求QE3
  • 还记得复活节岛的悲歌吗
  •  
    2012年8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还有什么规律没被A股打破?
    转融通试点
    开启全新金融创新时代
    公益基金会平均透明度“不及格”
    把企业和城乡居民放在投资政策主体位置上
    为什么华尔街急不可待吁求QE3
    还记得复活节岛的悲歌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什么华尔街急不可待吁求QE3
    2012-08-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贪婪是QE3期待走火入魔的根源。前两轮量化宽松使华尔街迅速恢复了危机之前的虚拟繁荣,却未给美国经济复苏带来明显改善。而华尔街的虚拟繁荣需要新的资金推动,但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特别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QE3推出可能是又一个噩梦的开始。

      左晓蕾

      美联储公布了8月22日的例会记录。华尔街捕捉这份记录中字里行间关于QE3表述的蛛丝马迹,高概率“预测”9月例会将推出QE3,引发又一轮投机疯狂。美元贬值、油价上涨、投机行为放大天灾影响过度推高粮价。华尔街对于QE3的投机已走火入魔。

      笔者查阅了美联储8月例会的记录原文。美联储例会参与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一致,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失业率改善不明显,通胀在2%的目标以下。对未来的经济走势的判断也比较一致。因为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下一个季度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的风险加大,中期经济没有显著改变的信号,中期通胀将在2%或者2%以下。

      8月例会讨论了三类政策工具,新的大规模购买资产计划即所谓QE3是其中之一。但利弊比较中意见有分歧。“很多人”期待这个计划能通过降低长期利率和更宽松金融货币条件进一步支持经济复苏,但“另外一些人”质疑在目前情况下这个计划的有效性,认为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暂的。关于资产购买计划,公告也提到一些人担心这不利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过程,还有一些人担忧新的购买计划在增加金融稳定的风险同时提高长期通胀预期。

      美联储例会公告关于新政策的最终表述是,在需要促进较强的经济复苏和劳动力市场的持续改善并保持稳定的价格水平的时候,美联储将提供“进一步的补充政策”。 这个最终表述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并未直接使用明确QE3的表述,而是使用了一个相对抽象的“进一步的补充政策”的表述,给政策究竟如何调整留下比较有灵活性的空间。其次,公告设置了新政策出台的前提条件。可见,华尔街那些机构对美联储8月例会记录的评论刻意回避了一部分信息而刻意放大另一部分信息,最后扭曲了市场判断,加剧了非理性的市场投机。

      美联储究竟会不会在9月会上出台QE3,有三个影响因素。第一是经济因素。当前从就业、房地产和增长数据上看,美国经济呈现相对温和复苏态势。但公告也提到“很多参会成员”的意见,除非近期有实质性和可持续的强势经济复苏速度,否则“进一步的补充政策”应当很快出台。如果美联储希望在短期内明显提高经济增速,特别是在美国可能再次遭遇“财政悬崖”的困扰之际,通过美联储购买国债和“两房”资产,用财政透资央行的方式,暂时缓解财政悬崖的影响,制造房地产的复苏和短期相对现状较高的增长,出台“类QE3”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二是政治因素。美国大选在即。执政党竞选连任需要经济大环境的烘托。几个月前,油价上涨不断推高美国的通胀水平,CPI曾一度超过2%的目标上限,高失业率没有改善,再遭遇油价上升,美国人对奥巴马政府颇有怨言。奥巴马总统于是第一次公开表示要严厉打击石油投机行为,也是第一次公开承认油价上涨是投机活动主导。这一招非常有效,油价应声下跌,至今也没有回到百元以上。如果经济增长能在未来两个月提速,对执政党连任无疑是锦上添花之举。再加上罗姆尼已公开不看好伯南克,一旦罗姆尼上台,伯南克下台概率很大。美联储出台QE3短期内拉高经济增长,助执政党一臂之力,货币政策为政治服务的可能性也不能说不存在。

      第三是市场因素。华尔街高调地、不遗余力地推动美联储出台QE3,屡次高概率预测落空,仍然不改初衷,对美联储8月例会记录的解读,更是单边放大美联储部分成员支持QE3的观点,制造了QE3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架式,极大地调动了华尔街非理性的预期和情绪,使华尔街整个把宝押在美联储9月的例会决策上,如这种预期再度落空,可能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的大幅波动。这种市场近乎走火入魔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在挟持美联储。

      事实是,美联储8月记录强调会密切关注两次例会之间经济形势的变化,随时准备动用合适的政策工具,实施必要的政策,改善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这个态度显示,美联储还是在努力坚持客观独立的判断。

      为什么华尔街如此不遗余力推动QE3?说到底,贪婪是QE3期待走火入魔的根源。QE3是美联储印钞票购买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QE1是购买包括MBS在内的衍生品,QE2是购买机构持有的国债,总规模达到2.6万亿之巨。这实际相当于向金融机构直接注资。两轮QE以后,道指迅速回到危机之前的13000点以上,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黄金达到史无前例的1700美元以上的高位,所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华尔街迅速恢复了危机之前的虚拟繁荣。

      但过剩的流动性制造了全球新的灾难。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泡沫高涨通胀恶化,迫使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出手干预汇率,动用各种手段与高通胀大战几个回合,不少国家伤筋动骨。中东各国的动荡不能说与全球性的高通胀无关。

      两轮量化宽松除了使投机活动获得高额回报以外,并未对美国经济复苏带来明显改善。华尔街的虚拟繁荣没有实体经济恢复的支持,需要新的资金推动。于是,再次推动量化宽松,制造新的流动性是最直接的以“钱”赚“钱”方式。

      近期美国一些智囊型学者曾做过比较中肯的分析,他们认为,货币政策可以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改善做些事情,比如扭转操作以及有利于推动对企业贷款的政策举措等,但QE3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改善没有直接作用。QE1和QE2的前例证明,量化宽松政策有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而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QE3推出可能是又一个噩梦的开始。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