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路演回放
  • 9:开市大吉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圆桌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日本的货币宽松药不对症
  • 政策拉动增长正变成可触摸的现实
  • 上市银行降低分红比例弊大于利
  • 越澄清 越蹊跷
  • 外论一瞥
  • 假说与秩序的殊途同归
  •  
    2012年9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日本的货币宽松药不对症
    政策拉动增长正变成可触摸的现实
    上市银行降低分红比例弊大于利
    越澄清 越蹊跷
    外论一瞥
    假说与秩序的殊途同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假说与秩序的殊途同归
    2012-09-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袁 东

      袁 东

      能够而且可以清楚言说的,才是人类的世界。语言是有界线的,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可表达。只有在语言中,思想才得以存在和表达。这是那位被视为语言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表明的首要观点。语言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标志,人类活动的实质可说是语言活动。正因如此,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才一直得到特别关注。一个言论和表达自由的社会,必然是个具有创造力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对此,维特根斯坦给出了哲学基础。

      这一点,被深受维特根斯坦影响的哈耶克所扩展,并具体化。作为前者远房舅舅的哈耶克,认识到了知识的分立和零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知识首先借助语言而存在和传播,语言活动也是知识形成、传播和运用的活动。言论自由,是知识不断形成、传播和运用的必要条件。言论自由,加上价格信号与市场机制的利益引导,才可能驱使信息在个体或者集合体间不断流动,通过利益交换,自发形成各种形式的合作,将零散分布的知识集合起来,得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并有效运用,这是社会秩序可持续性维持和演进的根本,也是哈耶克的内生自发秩序概念的内涵。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和哈耶克承继了德国唯心主义认识论,那么另一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则完全秉持英美经验主义实证方法论,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弗里德曼并不否认规范经济学的存在,这主要是由经济学研究对象决定的。包括研究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是经济活动主体,经济学内容跟每个人有关,很难避免研究结论的规范性倾向,学者的态度也很难完全客观。然而,弗里德曼认为,规范经济学不可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而后者则“是独立于任何特别的伦理观念或规范判断的。”实证经济学只是对现实的概括体系,研究“是什么”而非“应该是什么”。一个高度的概括体系,也就是一种“理论”或“假说”的形成,目的是解释和预测,并以实际情况与预测间的一致性、精确性、覆盖性,来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有别于只有历史没有理论的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也有别于否认经济理论预测性的奥地利学派,在弗里德曼的经济学里,理论尽管是过去经验的结晶,但必须能预测未来。这正是他自己宣称的,他的理论是历史和未来的结合。

      实证性经济理论,是以下两个元素的复合体:一是“旨在促进‘系统、有组织的推理方法’的语言”;二是“旨在抽象出复杂现实的本质特征的实质性假说体系”。在前者,意味着理论必须是可明确言说的,并具有逻辑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这正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要义。在后者,理论不是现实,理论预测结果也不是可观察现象的实况,只是一种趋近;“实际证据永远都不能‘证实’一种假说。”这正是卡尔·波普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点。

      理论就是一套假说,而假说离不开假设。理论或假说的有效性,并不是以假设是否与现实一致为依据,而是以假设基础上的假说体系的预测能力为标准。假说的假设,只是“对现实粗略的、不精确的、描述性的表述”,这种“成效性”,连同“简单性”,共同构成假说合理性的基础。简单或简约,不仅意味着实用,也意味着宏大。因此,一种理论越有意义,也就必然越简约,其假设也越不现实。

      实证经济学研究,就是不断构造假说和检验假说合理性的过程。经验证据,是这两个经济学研究阶段都离不开的。可观察现象的实况(不仅仅是未来的,也包括过去的),是验证假说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唯一依据。而构造假说,也要在经验证据中寻求,亦即弗里德曼说的:“就是要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材料中发现新意。”这是最不容易的。

      实证经济学的发展,关键还在不断构造假说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旺盛的好奇心和敏锐性,往往是那些崛起为强国和文明领先者的重要国民素质。也是为什么说,巨大的自由感性想象力,而不是理性,才是创造和创新的基础性源泉的道理。

      正因如此,弗里德曼有感而发地总结道:构造假说的过程,“必须在心理学范畴中讨论,而不是在逻辑学范畴中讨论;必须研究关于科学方法的自传和传记,而不是研究关于科学方法的专著;必须由公理和实例促进,而不是由推论或定理促进。”

      可见,无论是德国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还是英美经验主义实证方法论;无论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还是波普的实证哲学,抑或哈耶克的经济理论,或弗里德曼的经济学,在有关语言功能、心理学范畴、自发性机制、理论功用等方面,殊途同归。特别是,在理论功用上,尽管哈耶克强调解释力,弗里德曼专注预测力,但这两者其实是等价的,完全是一码事。

      今年是哈耶克逝世20周年,弗里德曼诞辰100周年。他们两位对上世纪下半叶至今的经济学的重大影响,堪比李嘉图、约翰·穆勒、马歇尔对19世纪,凯恩斯对20世纪上半叶经济学的影响。因此,重温这两位学者的方法论,很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