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公司·纵深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A173:信息披露
  • A174:信息披露
  • A175:信息披露
  • A176:信息披露
  • A177:信息披露
  • A178:信息披露
  • A179:信息披露
  • A180:信息披露
  • A181:信息披露
  • A182:信息披露
  • A183:信息披露
  • A184:信息披露
  • A185:信息披露
  • A186:信息披露
  • A187:信息披露
  • A188:信息披露
  • A189:信息披露
  • A190:信息披露
  • A191:信息披露
  • A192:信息披露
  • A193:信息披露
  • A194:信息披露
  • A195:信息披露
  • A196:信息披露
  • A197:信息披露
  • A198:信息披露
  • A199:信息披露
  • A20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投基偏好逆转 :
    股基获净申购 债基风光不再
  • 千亿级公司看市场 四季度震荡或成主旋律 配置侧重“消费”+“成长”
  • 格雷格·科菲:魔法师谢幕
  • 科技股泡沫
    十年轮回?
  •  
    2012年10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财富管理
    投基偏好逆转 :
    股基获净申购 债基风光不再
    千亿级公司看市场 四季度震荡或成主旋律 配置侧重“消费”+“成长”
    格雷格·科菲:魔法师谢幕
    科技股泡沫
    十年轮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科技股泡沫
    十年轮回?
    2012-10-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雪军 ○主持 于勇

      ■论道

      ⊙金雪军 ○主持 于勇

      

      股市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尽管弱市,但新科技型企业依然受到追捧。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世界主要股市比比皆“熊”,但是并没有妨碍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对下一个苹果的期待。这只科技股近两年成为全球最赚钱的股票之一。2011年10月5日,苹果股价报收于每股377.37美元,到2012年10月5日,苹果股价报收于每股666.80美元,较一年前上涨了近77%。在2012年年初到四月初之间,苹果股价出现了爆炸性增长,苹果公司的股价涨幅超过50%。科技创新被投资者认为代表了未来经济的方向,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投资科技股依然成为众多投资者热衷的选择。这也是为何当前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科技股价逆盘而上的重要原因。然而,新科技型企业股也同样受制于股市的规律。

      上一轮互联网泡沫是很好的借鉴。当时的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股票被认为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在1995年至2001年间,在欧美及亚洲多国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由于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为相关公司股票投机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最终形成了互联网泡沫,并最终泡沫破裂,许多高科技企业因此破产。这次互联网泡沫影响深远,给投资者带来许多经验教训:

      首先,风投公司和风险投资家是互联网泡沫的重要推动者。风投公司面对互联网公司股价的创纪录上涨,不再选择谨小慎微,而是选择让很多竞争者进入,再由市场决定胜出者。在这些互联网相关企业中,许多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管理能力,却由于“DOT COM”概念,仍能让投资者盲目去追捧。有数据表明,在上次泡沫高峰期,也就是1999至2001年间,全球共有964亿美元风险投资进入互联网创业领域,其中80%(将近780亿美元)被投向了美国。在全部10,755笔风险投资交易中,有7174笔来自美国。

      其次,当时盛行的“DOT COM”商业模式存在重大缺陷。实际上,一个“DOT COM”商业模式依赖于持续的网络效应,以长期净亏损经营来获得市场份额为代价,公司期望能建立足够的品牌意识,以便收获以后的服务的盈利率。“快速变大”的口号诠释了这一策略。由于这些公司股票属于高科技股票,股价难以确定,许多股票价格被推上了难以置信的高度,然而,在那样的情形之下,公司的寿命是靠燃烧率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挥霍完资产的时间。

      最后,虚假的投资前景误导了投资者和相关互联网企业。部分互联网公司内部开销剧增,比如订制商业设施,为员工提供豪华假期等等。许多人往往又把他们的新财富投资到更多的网络公司上面。许多通信供应商,债台高筑地购进高速设备、建设光纤线路以优化网络。投资远远超过了其当前和预测的现金流。

      当然,和十一年以前的那次互联网泡沫相比,当前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投资科技型股票的情况也有一些差别。首先,此次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选择投资的科技型企业大都在盈利,或者处于比较明确地盈利道路上。其次,不少科技型企业的商业营运模式也出现了变更,不再以长期净亏损经营来获得市场份额为代价。电子商务以及网络广告的发展,使得公司拥有收入来源来扩张市场份额。再次,IPO以及企业相关的变现行为减少。由于私募股权融资渠道的拓宽、新上市公司面临更加严格的政府监管以及公司股票交易渠道的增加,使得一些高科技公司推迟上市。比如Google。这家高科技公司一直在推迟上市计划,最终在公司成立6年后才正式上市。最后,此次的高科技股票热具有全球性,在2011年以来的全部交易中,有3/4发生在美国以外的市场。

      看来,在这种情怳下,既要看到新条件下的新特点,又要把握历史经验教训与股市的基本规律。

      (作者系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