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版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携手行业翘楚 共筑美丽中国
  • 从《像彼得·林奇那样翻石头》谈起
  • 调研成长企业 栖身市场找机会
  • 广发投顾服务:以市场和时机为导向
  •  
    2012年12月3日   按日期查找
    A10版:基金·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 A10版:基金·专版
    携手行业翘楚 共筑美丽中国
    从《像彼得·林奇那样翻石头》谈起
    调研成长企业 栖身市场找机会
    广发投顾服务:以市场和时机为导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像彼得·林奇那样翻石头》谈起
    2012-12-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慧娟

      

      曾经有基民投稿《像彼得·林奇那样翻石头》,讲述了美国《时代》周刊眼中的首席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经典语录,“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

      他说的,研究员的勤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收益。引用撰稿者的文章:彼得·林奇的勤奋是有据可查的,“1980年我总共拜访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减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

      让我想到这篇稿件源于此次金螳螂之行。机构去上市公司调研本是平常之事,但当随口聊到调研周期和深度所提到的几家机构和基金经理或研究员,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因为这几位的投资业绩长期保持稳定且居前,因此常常会成为采访对象。

      如果果真调研人员“对问题的探索”时常会让上市公司进行自我剖析,又很执著地持续地跟踪公司变化,以保持持续不断的全面了解,那么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看法。

      研究创造价值,已经成为大多数基金公司构建投研体系的理念基石。然而在相当多时间和事件中,我被迫会对基金研究产生质疑:对于腿脚的勤奋,对于思考的独立,对于决策的慎重。

      有很多机构的调研人员在腿脚勤奋的同时,也保持着独立的思考,遵守着其职业操守,不为“故事”所迷惑或利益所“绑架”,并实实在在在用自下而上的草根调研模式透视着现象的本质。他们赢得的,又岂止是他人口中的赞誉;如若坚持,为持有人获取的投资收益自然是看得见的,坚持独立研究、投资的理念和实践必然会带来极其丰富的果实。毕竟,石头翻得多的人才能发现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