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报告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李东荣:移动支付技术标准近期正式发布
  • 十二五大气污染
    防治重点工程投资约3500亿
  • 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存量首破4万亿大关
  • 单井成本逾8000万
    页岩气“馅饼”潜伏成本“陷阱”
  • 11月汇丰中国服务业PMI
  •  
    2012年12月6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要闻
    李东荣:移动支付技术标准近期正式发布
    十二五大气污染
    防治重点工程投资约3500亿
    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存量首破4万亿大关
    单井成本逾8000万
    页岩气“馅饼”潜伏成本“陷阱”
    11月汇丰中国服务业PMI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单井成本逾8000万
    页岩气“馅饼”潜伏成本“陷阱”
    2012-12-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陈其珏 ○编辑 梁伟

      ⊙记者 陈其珏 ○编辑 梁伟

      

      以页岩气、致密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无疑是今年最受关注的投资主题之一。但喧哗的背后,高成本仍然是阻碍中国页岩气开采的一条拦路虎。记者在近日举行的“页岩气发展论坛”上了解到,当前中国页岩气实验井的单井成本高达8000万元以上。这道难题如不破解,页岩气热的“馅饼”很可能成为“陷阱”。

      “常规开采的工程模式效率低,周期长,工程作业费用比较高。而页岩气要实现效益开发,主要焦点就在于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玉喜指出,国外主要采用工厂化作业和大型同步体积压裂来进行页岩气开发,目前已取得明显效果。而长期以来,国内陆上开采由于受地形、周边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一直采用传统的作业模式,相关设备缺乏,工艺技术和作业流程不完备,导致成本较高。

      本报记者此前在中石油长庆油田调研时了解到,当地属于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丰度”致密气藏,虽然单井综合成本控制在800万元以内,但过低的单井产量一直困扰气田的效益开发,直到采用水平井技术才将“多井少产”的僵局打破。

      而相比之下,页岩气藏较致密气藏的渗透度更低、开采难度更大,成本无疑也更高。

      “从前期我们的实验井来看,水平井的单井成本达到8000万元以上。下一步,我们的技术攻关方向,以提高单井产量、降低钻井成本为重点,结合试点情况,不断完善页岩气开发钻完井配套技术。”李玉喜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则指出,没有竞争就难以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关键就靠竞争。

      “一口井没有竞争(成本)可以达一个亿,有的话可能只要一千万,我想没有竞争的成本都是不真实的,所以降低成本就是在投资领域形成竞争。为此,需要加快引进国外的技术力量,形成一种竞争态势。”张永伟说。其次,他指出,必须形成中国自己的技术能力,就是技术自立,“过度依靠外部的技术力量,来主导我们的油气开发,我们就失去了降低成本的主动权,所以既要加快合作,也必须快速构建我们的服务能力,这件事迫在眉睫。”

      “假设中国页岩气在商业开发早期,成本在6000万到一亿一口井,出气量按照略低于美国平均水平,四、五千万方,这样不考虑补贴的话,单井开发成本算出来是1.24-2.68元一方。意味着气价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能使得盈亏平衡。”海通证券一位机械行业分析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