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报告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城镇化”充先锋 A股强势收复2000点
  • ■重点导读
  • 上市公司出售资产各怀心思 大股东驰援不遗余力
  • 汇丰倒手给正大 平安大股东易主
  • 调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困境之因
  • 中国经济已触底回升 社科院预测全年约增7.7%
  • 罚你、你、你
  • LME今归港交所麾下
  •  
    2012年12月6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城镇化”充先锋 A股强势收复2000点
    ■重点导读
    上市公司出售资产各怀心思 大股东驰援不遗余力
    汇丰倒手给正大 平安大股东易主
    调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困境之因
    中国经济已触底回升 社科院预测全年约增7.7%
    罚你、你、你
    LME今归港交所麾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调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困境之因
    2012-12-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邹民生

      ⊙记者 邹民生

      

      近两年,继光伏产业大面积亏损之后,LED产业也出现了大起大落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陷入如此困境?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张于喆通过对LED产业调研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与制约因素。

      张于喆认为,受投资过热、欧债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以及产品质量、性价比问题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LED企业陷入大面积亏损危局,部分知名企业倒闭。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一是产能扩张过快、市场竞争激烈;二是行业利润速滑、出现“洗牌”格局;三是发展资金短缺、海外市场艰困。

      从深层次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再加上国家标准和检测体系不健全,有效市场需求难以培育,以及盲目的一哄而上、恶性杀价竞争,使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沦落到粗放式发展。

      对于如何走出困局,张于喆建议,一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要避免重复投资,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研发层次,重视产学研联合攻关,重视市场需求对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二要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三要制定消费端扶持政策,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

      相关报道详见A8·上证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