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锐 ○编辑 邱江
在暂停上市阵营中,有这样一类公司:它们近年来自身业绩表现虽不尽如人意,但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是实力雄厚的国资企业,每当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考验时,大股东及相关方往往能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将其从“死亡线”上拉回。同样由于其国资背景的缘故,投资者乃至上市公司自身也多会认为,监管部门在审核相关重组方案时会“网开一面”,顺利放行以维持相关公司的上市地位。
如今来看,外界似乎低估了退市新政的威力和监管部门铁腕治市的决心。就在本月7日,*ST中钨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经证监会审核后未获通过,面对深交所紧迫的审核时限,公司退市几成定局。值得一提的是,*ST中钨本次重组已筹划数月之久,且获得了五矿有色的承诺“力挺”,最终却仍难逃被否命运。监管部门从中传递出的从严审核信号,对于寄望监管审核“松绑”的其他暂停上市公司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
所谓“流水不腐”,资本市场这潭池水要保持“长清”,其根本在于建立健全的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在成熟市场,退市已成为一种常态,仅以纽交所为例,其在2009年度新上市公司共94家,期间退市企业则多达212家。反观国内A股市场,随着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一大批企业涌入资本市场,但与之相匹配的退市机制却长期停滞不前,2007年上交所终止大庆联谊上市后,此后5年再无新的退市案例,众多暂停上市公司凭借着政府补助、计提转回等手段演绎的“不死鸟神话”甚至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而监管层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退市新政,正是瞄准了当前市场“只进不出”的畸形生存现状,目的是使市场保持吐故纳新、动态平衡的合理状态,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严峻的退市形势之下,已暂停上市企业及其大股东不应存在草率应付、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再看*ST中钨,公司此前与控股股东旗下的自硬公司、株硬公司间存在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及人员、财务、机构等方面的“五不分开”问题,独立性和持续盈利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本次推出的重组方案本意是解决上述问题,然而,拟注资产今年上半年业绩便已出现了显著下滑,加之相关资产评估也饱受外界质疑,此番被否亦在情理之中。与其类似,*ST创智大股东大地集团此前同样以“注入绩优资产避免退市”为由,拟将旗下国地置业股权置入上市公司,但不知是疏忽还是另有他因,相关重组方案中竟遗漏了成都“26号文”对国地置业未来业绩所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见此状况,自认“理亏”的*ST创智及其大股东遂被迫终止该次重组,年底退市也由此成为大概率事件。
同样不应存在侥幸心理的,还有那些以投机为生的投资者。此前几年,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ST公司往往会遭到一些投资者的爆炒,后者“赌”的是ST公司日后莫须有的重组预期以及“咸鱼翻身”后的股价暴涨,个别投资者甚至形成了“专炒ST股”的畸形投资理念。如今,透过*ST中钨案例,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随着退市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往找消息、搏重组的“赌博式投资”已难以为继,理性投资、价值投资方为赚钱之根本。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资本市场良性筛选机制的形成,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也将提高,从而有助于投资者理性选择投资对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