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专 版
  • A10:股市行情
  • A11:市场数据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三家权威机构检测报告“撑腰”
    茅台回应塑化剂传闻“底气足”
  • 溢价要约增持1.15亿股
    实际控制人抄底双良节能
  • 亚星推豁免方案疑似逼宫
    *ST大通能否重生仍无解
  • 先易主后上市需要奇迹
    S*ST生化“末日复活”难上演
  • 退市新政面前 没有侥幸者
  •  
    2012年12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公 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公 司
    三家权威机构检测报告“撑腰”
    茅台回应塑化剂传闻“底气足”
    溢价要约增持1.15亿股
    实际控制人抄底双良节能
    亚星推豁免方案疑似逼宫
    *ST大通能否重生仍无解
    先易主后上市需要奇迹
    S*ST生化“末日复活”难上演
    退市新政面前 没有侥幸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退市新政面前 没有侥幸者
    2012-12-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徐锐 ○编辑 邱江

      

      在暂停上市阵营中,有这样一类公司:它们近年来自身业绩表现虽不尽如人意,但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是实力雄厚的国资企业,每当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考验时,大股东及相关方往往能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将其从“死亡线”上拉回。同样由于其国资背景的缘故,投资者乃至上市公司自身也多会认为,监管部门在审核相关重组方案时会“网开一面”,顺利放行以维持相关公司的上市地位。

      如今来看,外界似乎低估了退市新政的威力和监管部门铁腕治市的决心。就在本月7日,*ST中钨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经证监会审核后未获通过,面对深交所紧迫的审核时限,公司退市几成定局。值得一提的是,*ST中钨本次重组已筹划数月之久,且获得了五矿有色的承诺“力挺”,最终却仍难逃被否命运。监管部门从中传递出的从严审核信号,对于寄望监管审核“松绑”的其他暂停上市公司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

      所谓“流水不腐”,资本市场这潭池水要保持“长清”,其根本在于建立健全的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在成熟市场,退市已成为一种常态,仅以纽交所为例,其在2009年度新上市公司共94家,期间退市企业则多达212家。反观国内A股市场,随着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一大批企业涌入资本市场,但与之相匹配的退市机制却长期停滞不前,2007年上交所终止大庆联谊上市后,此后5年再无新的退市案例,众多暂停上市公司凭借着政府补助、计提转回等手段演绎的“不死鸟神话”甚至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而监管层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退市新政,正是瞄准了当前市场“只进不出”的畸形生存现状,目的是使市场保持吐故纳新、动态平衡的合理状态,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严峻的退市形势之下,已暂停上市企业及其大股东不应存在草率应付、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再看*ST中钨,公司此前与控股股东旗下的自硬公司、株硬公司间存在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及人员、财务、机构等方面的“五不分开”问题,独立性和持续盈利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本次推出的重组方案本意是解决上述问题,然而,拟注资产今年上半年业绩便已出现了显著下滑,加之相关资产评估也饱受外界质疑,此番被否亦在情理之中。与其类似,*ST创智大股东大地集团此前同样以“注入绩优资产避免退市”为由,拟将旗下国地置业股权置入上市公司,但不知是疏忽还是另有他因,相关重组方案中竟遗漏了成都“26号文”对国地置业未来业绩所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见此状况,自认“理亏”的*ST创智及其大股东遂被迫终止该次重组,年底退市也由此成为大概率事件。

      同样不应存在侥幸心理的,还有那些以投机为生的投资者。此前几年,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ST公司往往会遭到一些投资者的爆炒,后者“赌”的是ST公司日后莫须有的重组预期以及“咸鱼翻身”后的股价暴涨,个别投资者甚至形成了“专炒ST股”的畸形投资理念。如今,透过*ST中钨案例,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随着退市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往找消息、搏重组的“赌博式投资”已难以为继,理性投资、价值投资方为赚钱之根本。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资本市场良性筛选机制的形成,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也将提高,从而有助于投资者理性选择投资对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