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政策不再妥协
⊙记者 郭成林 ○编辑 邱江
监管部门以高瞻之视野、强劲之魄力推出完善退市制度的系列改革,至今已愈半年;相关规则体系经征求意见均已落地,只待执行。然而,坐上退市首班车的上市公司及其相关方,岂愿束手待毙?于是各种或明或暗的利益博弈与非常手段竞相登台,目标只有一个,在监管铡刀落下前,再次挑战规则实现保壳。
S*ST天发,12日刚宣布将向深交所提交恢复上市补充材料,15日就公布了证明其“持续经营能力”的专项审计报告及盈利预测补偿等承诺。两天之内,拿地、审计、业绩承诺、董事会决议等多个重要环节均已完成。
由于此前股改方案和重组方案均遭股东会否决,S*ST天发在年底大限前又无法制定新的重组方案。因此,公司试图以“具备持续经营能力”试探深交所实施退市政策的底线。
*ST北生,重组未果陷入生死时刻,却突然获赠控制人资产以提出保壳;*ST中钨,重组未获证监会审核通过,其股民群聚于深交所门口拉开大量横幅,名为“维权”,实则“逼宫”。
面对上述承诺盈利、赠送资产、股民“维权”……退市政策的实施预期,会否再次进入模棱两可的边缘?
退市政策的“无力”一直羁绊着资本市场改革。自2001年4月PT水仙被终止上市起,沪深两市迄今共有退市公司75家。其中,绩差公司因连续亏损而退市的有49家,其余公司的退市则因为被吸收合并。退市比例只占整个A股挂牌家数的1.8%,而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8%的公司退市,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为6%;英国AIM的退市率更高,约为12%。
照此数据,中国资本市场两千余家上市公司难道尽数英杰?
事实显非如此。退市政策之失效,表面是制度建设的落后与缺陷,实质是各方利益主体长期博弈的结果。
市场监管人士说,工作中不依法办事、不规范执法的现象仍存在,执法不严、惩戒不够、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的问题还相当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少数人处心积虑蓄意违法、钻法律漏洞的原因,也有许多人不懂法、不知罪与非罪的原因;既有法律条文薄弱,责任规定过轻的原因,也有照顾行业发展、执法裁量失之偏宽的原因;既有传统的人情世故文化影响的原因,也有不愿意费力、怕受到打击报复的原因;既有监管资源紧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不顺,多方掣肘、执法效率低下的原因。
真是句句责己,针针见血。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更是法治经济。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本质上是通过市场交易关系得以实现。一方面,交易关系普遍建立在委托、信托等法律关系之上,高度依赖诚实信用。如果诚信缺失,必然加剧市场担心和焦虑,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交易关系必须通过规则建立导向,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法律体系,没有贯彻执行的基本信仰,人们无法预期交易结果,无从判断交易安全,必然导致市场萎缩和停滞。
法规的生命在于实施,法规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资本市场无疑应当走在最前列。哈佛大学教授哈罗德·伯尔曼说过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若要资本市场全体参与者信仰法律、遵守规则,请自本次退市新规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