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专访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特别报道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玩票机构霸占票房奇迹
    颠覆基金影视股研究模式
  • 部分阳光私募
    缘何错失年末行情?
  • 机构客户“冷对”高杠杆债基
    固定收益产品发行初现疲态
  •  
    2012年1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玩票机构霸占票房奇迹
    颠覆基金影视股研究模式
    部分阳光私募
    缘何错失年末行情?
    机构客户“冷对”高杠杆债基
    固定收益产品发行初现疲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客户“冷对”高杠杆债基
    固定收益产品发行初现疲态
    2012-1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由于预期明年债市不确定性增强以及产品不再具有稀缺性,加之股市转暖,债基的光环正逐渐褪去。

      ⊙记者 王诚诚 ○编辑 于勇

      

      年内在发行市场上风光无限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已经初现疲态。记者了解到,由于预期明年债市不确定性增强以及产品不再具有稀缺性,年初的明星产品——分级基金杠杆份额已经难以寻找机构客户。除此之外,近期成立的债券基金规模也越发“迷你”,在产品不断涌现、股市逐步转暖的市场环境中,债基的光环正逐渐褪去。

      

      杠杆债基难寻机构客户

      “年初的时候我们杠杆债基发行很好,现在机构已经很难找到了。”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机构客户的敏感度一般较高,对于风险杠杆比较大的债券品种,机构客户近期态度变化较大,如果说年初对杠杆债基认购是趋之若鹜的话,目前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分级债基最大的为信诚添金分级,首发规模为30.93亿,其中杠杆端总份额在9.27亿左右。该产品打破了普通分级债基杠杆份额封闭三年的惯例,创新性的将产品封闭期缩短至一年,不免让市场眼前一亮。

      可即便是这类创新产品,其杠杆份额机构持有比例也在下降,仅占总募集规模的五成左右,这与年初成立杠杆端份额,机构动辄占比七八成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其他设计较为“大众化”的产品发行情况更为惨淡,近期不少分级债基发布延期募集公告,分级债基发行困境可见一斑。

      

      债基发行初现疲态

      事实上,杠杆债基发行欠佳还只是“冰山一角”,整个固定收益类市场发行状况都已初现疲态。由于市场上债基发行越来越多,而增量资金有限,债基发行逐步陷入“存量游戏”怪圈。

      记者统计发现,年底成立的固定收益基金规模不少都只有个位数。其中上海某以固定收益见长的基金公司最新成立的债基也仅有8亿左右的规模,不免让业内大跌眼镜。

      “目前市场上债基数量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增量资金进来,只是存量资金的游戏,规模自然很难上去。”某基金公司渠道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债基有点“泛滥”的味道,只有渠道强势、产品卖点较多的公司,才有发行优势,更多的中小公司的发行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此外,适逢年底,银行惯例性揽存需要,使得资金面骤然趋紧,这让很多新基金发行也有“捉襟见肘”之感。近期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发行首只创新型T+0产品也只有三四十亿的规模,与大家之前的预期落差较大。

      

      债市不确定性增强

      无论是机构类客户对高风险产品的望而却步,还是传统类固收类产品发行缩水,究其根本可能还是因为大家对明年债市不确定感在增强。记者近期走访的多位债券基金经理,都将“信用风险控制”放在了明年投资首位。

      “毕竟债市已经牛了有一年半了,明年可能很难重复这种单边上涨的牛市。”长安基金固定收益部负责人乔哲判断,明年债市很可能是个波动市,不确定性加大更考验债基管理人的投资能力。

      长信基金固定收益总监李小羽也认为,要将赚取票息收益、控制信用风险作为明年债基管理的首位。李小羽认为,一旦经济见底迹象更加明朗,股市赚钱效应也有可能分流债市资金,股债“跷跷板”效应可能重新出现。此外,随着信用风险的逐步积累,未来爆发信用风险的概率会越来越高。

      不过他说,由于国民财富增长之后,人们对于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偏好在提高,长期来看债市的配置价值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