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专 版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商务部:中国大米进口适量增加难以推高全球粮价
  • 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小幅上调
  • 舟山群岛将获省级
    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 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印发
    要求加大生态保护投入
  • 尼尔森调查显示 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回升
    经济持续向好
  • 中石油报告预计:2013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60%
  • 输欧文具遭遇REACH法规
  • 二甲醚-天然气混燃技术获突破 有望拉动二甲醚市场
  •  
    2013年1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要闻
    商务部:中国大米进口适量增加难以推高全球粮价
    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小幅上调
    舟山群岛将获省级
    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印发
    要求加大生态保护投入
    尼尔森调查显示 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回升
    经济持续向好
    中石油报告预计:2013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60%
    输欧文具遭遇REACH法规
    二甲醚-天然气混燃技术获突破 有望拉动二甲醚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二甲醚-天然气混燃技术获突破 有望拉动二甲醚市场
    2013-01-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二甲醚-天然气混燃技术获突破

      有望拉动二甲醚市场

      ⊙记者 陈其珏 ○编辑 毛明江

      

      来自贵州红华能源研发公司的消息显示,该公司研制的二甲醚-天然气混燃技术,在世界首台以“二甲醚-天然气混燃”为动力的重型卡车上成功运行,意味着该项技术获重大突破。分析人士指出,上述两种清洁能源的混燃技术如能推广,将有助改善已备受诟病的国内雾霾天气,而对疲弱已久的二甲醚市场来说也是一个极大拉动。

      二甲醚-天然气混燃效益显著

      据介绍,该项新技术是通过数控系统首次将“二甲醚-天然气混燃”作为发动机能源用于汽车,其完全替代了柴油,且动力不减、运行成本下降40%左右。由此,车用燃料的经济性和环保性都更加突出。

      “二甲醚与天然气都是清洁能源。这项技术的突破是创新性地将两种能源同时使用、完美结合。二甲醚热值较低,但自身含氧量高;天然气热值较高,相互弥补,混燃充分,成为发动机的理想替代燃料,在功效性、经济性上得到最有效的提高。”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家雄伟对此评价说。

      据生意社分析师施晓亮向本报提供的数据,目前二甲醚出厂报价大约在4094元/吨,实际成交价在3700-4300元/吨;相比之下,全国0号柴油市场均价在8200元/吨左右,两者存在巨大的价差。

      在认真对比汽车运行数据后,昆明理工大学发动机专家刘钢也认为,此技术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福音,对于-个煤炭储量丰富、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

      “此前国内二甲醚的下游应用开发不利,在消费结构中民用燃料占绝对主导,为94%;车用燃料仅为2%。而民用燃料中,90%以上的二甲醚用于与液化气掺混。但后者需求增速有限,相关政策推进也较缓慢。”施晓亮表示,此次二甲醚-天然气混燃汽车的成功运行,或将是一针“强心剂”,可以消除之前社会的不认可,改变汽车制造商及运营商对这种燃料的认识不足。

      上海“两会”热议二甲醚推广

      作为该技术的诞生地,贵州省正高度重视对该技术的应用推广。记者从当地了解到,该省日前专门召开的一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指出,二甲醚-天然气混燃重型卡车开发是一个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的好项目。下一步,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将对该项目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调研,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其发展。

      而在这几天的上海“两会”上,与会代表委员们当论及如何降低PM2.5时也将推广二甲醚提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海市人大代表丁奎岭指出,颗粒物PM主要来源是建筑业、运输业和发电业。从运输业来说,柴油车是整个运输领域内几乎全部颗粒物排放的源头。除了PM之外,还有NOx(氮氧化物)、SOx(硫氧化物)的排放。而二甲醚不含硫,不会有SOx生成。二甲醚没有碳-碳键的结构,几乎不产生颗粒物,因此使用二甲醚时NOx的量也可显著降低。这是美国、日本多年前就已得到的结论。

      为此,他建议,在未来两至三年,在上海公交线路上全面铺开二甲醚,并推广至全市的柴油大客车;完善配套设施,如在加油站增设加醚站。同时,在全市出租车、重型卡车、集装箱汽车上开展试点,以期在全市出租车和柴油车都尽可能改用二甲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正在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二甲醚-天然气混燃技术有望在天然气汽车上得到推广应用,这对持续低迷的二甲醚市场将是极大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