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P2P网贷风生水起
  • 突破“默顿困局”IPO改革才有实效
  • 中国影子银行的实质与风险所在
  • 年关临近,发票黑市猖獗
  • 沦为洗钱工具的金融创新猛烈摇撼欧美银行
  • 寻找能自我管理的好公司
  •  
    2013年2月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P2P网贷风生水起
    突破“默顿困局”IPO改革才有实效
    中国影子银行的实质与风险所在
    年关临近,发票黑市猖獗
    沦为洗钱工具的金融创新猛烈摇撼欧美银行
    寻找能自我管理的好公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影子银行的实质与风险所在
    2013-02-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易宪容

      ⊙易宪容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撰文说,中国金融未来五年最大风险在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而这与中国银行业及资本市场有关,并认为中国商业银行不少理财产品实际是庞氏骗局。也有海外机构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市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严重低估。尽管眼下对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讨论很多,但不少人的讨论焦点在规模大小及如何监管,如何实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平衡上,而不在对影子银行的实质与风险的理解上。

      按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报告,影子银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与其活动所组成的信贷中介系统;后者是上述系统中那些在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方面需要受到关注的实体及活动;同时,影子银行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简单地说,影子银行是发生或部分发生在银行体系之外的涉及杠杆和期限转换的金融中介活动。

      可见,影子银行并非是与传统银行核心业务体系平行或分离的信用中介体系,而本质上是一系列金融活动、市场、合约和机构;并且这些机构通过大量业务连接起来构成了信用扩张链。这也就是说,无论影子银行的方式有多少差异,本质上都是通过杠杆交易和期限转换的一种信用无限扩张过程。它不仅可表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非银行信贷扩张,也可表现为复杂的金融体系内部不同的信用扩张的方式。如果监管部门不能对不同方式下影子银行的信用扩张行为有效识别并不断改进金融监管规则,那么不同的影子银行随时都可能成为各国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以证券化为主导的影子银行体系引发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就是最新的一例。

      有机构估计,2012年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近30万亿。2012年新增的3万亿社会融资总量,三分之二来自影子银行。而这些影子银行融集资金多以15%以上的利率(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在6%)进入国内住房市场及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从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来看,房地产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占比降到10%左右,自筹资金则占50%以上。因为,从2011年以来,国内经济景气指数逐季下降,许多行业利润水平全面下降,出现了不少全行业亏损。如果不是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其他行业是无法消化来自影子银行如此高利率的资金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尽管中国影子银行在表现形式上与欧美各国有很大不同,但实质上同样是一种过度的信用扩张。近几年来国内影子银行扩张不仅规模大,而且所表现形式是相当复杂,不光监管部门无法监管,甚至于都无法计算到。

      当前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之所以还没有暴露出来,主要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已经持续上涨了十年(有些地方房价近十年上涨了十倍以上)的住房价格还在持续上涨。因为,只要房价继续上涨,房地产暴利能持续,不仅高成本高杠杆率期限严重错配的资金会源源不断地再流入房地产市场,而且已经流入的影子银行的融资风险也不会暴露出来(因为无论是住房抵押物还是土地抵押物的价格还会处于高位)。实际上,影子银行大量资金流入所吹大的房地产泡沫早就积聚了巨大金融风险。二是以为欧美国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从而低成本的融资环境不会变化,住房投资炒作者还会继续进入市场。

      但实际上这两个前提条件不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商仍借助于“城镇化”的概念炒高各地房价,目前政府政策空窗期房价上涨预期不会改变,但建立起民生经济、打造有质量的城镇化,就得让当前国内住房价格向下调整,否则政府的许多政策都可能出现空转。还有,多种信号预示欧美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了,其退出会有可能比市场预期的还要快。尤其伯南克任期只剩下最后一年,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会持什么主张,对现行美国货币政策增添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一旦市场情绪急转直下,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会在瞬间发作。

      对此,中国的市场与监管部门有多少准备?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