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资管机构“围猎”公募 基金公司“守疆、辟土”两不误
  • 7家险资有望拔得公募基金头筹
  • 券商资管看好公募业务
    集合理财或淡出
  •  
    2013年2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资管机构“围猎”公募 基金公司“守疆、辟土”两不误
    7家险资有望拔得公募基金头筹
    券商资管看好公募业务
    集合理财或淡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资管机构“围猎”公募 基金公司“守疆、辟土”两不误
    2013-02-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即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公募业务的藩篱即将被打破。面对资管机构的兵临城下,在公募深耕多年的基金公司也有自己的打算。在立足主业的同时,依托专业子公司开展非公业务,成为部分公司竞争突围的重要选择。

      ⊙记者 丁宁 ○编辑 王诚诚

      趋势:公募混战

      近日,证监会发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公募基金行业正式向其他合格资产管理机构敞开大门。

      “降门槛”是沪上某基金公司副总对相关规定的直观印象。他表示,《暂行规定》不仅适当降低了券商、保险资管和私募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业务的门槛,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也可以申请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规定。

      按照《暂行规定》,申请开展公募业务的机构应当成为基金业协会会员,而基金业协会网站信息显示,目前协会共有3批将近300家各类会员机构,其中不乏一些较具实力的券商、保险资管和私募机构。

      如进展顺利,符合规定的各类机构有望在今年6月起“染指”公募业务。

      除了非银机构,长期“觊觎”公募业务的城商行也在蠢蠢欲动。自证监会于去年12月底宣布扩大银行设立基金公司试点范围一个月之后,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拟设立建邺基金管理公司(公司名暂定),注册资本拟为2亿元人民币;宁波银行也于近日表示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议案。

      “随着各类机构相继获准开展公募业务,藩篱被逐步打破,一场公募领域的机构混战渐行渐近。”沪上某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

      

      形势:有利有弊

      尽管从整个资管行业角度,多位受访基金公司负责人都表示“放开”是好事,有利于财富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市场的挖掘,但落脚到基金公司本身,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流露出对即将出现的竞争的担忧。

      “传统上,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主要集中在券商,而他们通过投行掌握一些高端客户资源,在个别公司和项目的调研方面可能会更加深入。”沪上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

      北京一基金公司副总则担心机构的增多会加剧行业业已严重的人才竞争。“现在不止是基金公司互挖墙脚,外面的机构也在抢人,为今后的公募业务储备人才。”在其看来,对于轻资产的基金公司来说,人才资源的短缺将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

      不过,也有乐观者。在沪上另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看来,公募的“玩法”和其他机构的传统业务不一样,基金公司毕竟早起步十年,具有一定经验优势;此外,基金公司多具有较大规模的投研团队,与一些私募机构相比,在研究行业的覆盖面和深度方面都有优势。

      

      应对:“守疆”“辟土”

      无论福祸,混战似乎在所难免。“狼”来了,基金公司如何应对?

      从采访情况看,在立足主业的同时,依托专业子公司开展非公业务,成为部分公司竞争突围的重要选择。

      “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即便其他机构不进来,短时期内也很难实现跨越发展,因为公募业务需要行情的配合,现在小公司确实玩不过大公司。”上述沪上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在公募这块不要‘失分’,同时希望通过专户子公司的业务突破,实现进一步发展。”

      “别人能进来,我们也可以出去,现在通过子公司很多业务都能尝试,我们对此持积极态度。”北京一家中小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对于小公司来说,产“子”待变将是不错的选择。

      相较而言,大公司由于在公募领域业已存在的优势,对传统业务的“坚守”更有决心。北京某家大公司人士就表示:“由于长期积累的品牌和渠道,公募仍然是我们的主业,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时,该人士也认为,相对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为大公司在立足主业的同时开拓更加多元的业务范围和形态提供了条件,这也是其在资管混战格局中“出奇制胜”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