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逃不过的经济周期
  • 美联储退出战略风声卷起全球巨浪
  • 万福生科
    终止上市风险被排除了吗?
  • “没想到注销信用卡这么难!”
  • 以加强资本账户管制抑制短期资本流入
  • 长寿与长线投资的新理念
  •  
    2013年5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逃不过的经济周期
    美联储退出战略风声卷起全球巨浪
    万福生科
    终止上市风险被排除了吗?
    “没想到注销信用卡这么难!”
    以加强资本账户管制抑制短期资本流入
    长寿与长线投资的新理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逃不过的经济周期
    2013-05-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 翔

      李翔

      国际黄金市场和大宗商品上个月演出了一幕惊险剧。国际金价在几个交易日之内下挫30%左右。本来在黄金和大宗商品经过了过往“黄金十年”之后,价格下挫并不是什么特别出人意料的事情,但在如此短时间内,行情出现如此巨大的跌幅还是让市场大为震惊。当然,更为戏剧化的一幕还属所谓“中国大妈”在黄金价格暴跌之后的大扫货,这个奇观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引出了多种版本。4月22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交易量创下了破纪录的43.3吨,在接下来的一个交易周内,有四天的日成交量都超过30吨,直到“五一”假期之后,日成交量才逐步回落到20吨左右。不仅如此,这种黄金大收购行为还大有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势头。在海外各地珠宝店抢购黄金的中国游客的背影一时之间成了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伴随而来的,则是国际金价在大跌之后的缓慢反弹。素来是华尔街投行风向标的高盛公司也在四月底给客户的报告中明确建议客户停止做空黄金。这不禁让世人惊叹,难道独步天下的华尔街金融大鳄们这次真要向中国大妈低头服软了不成?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市场规律,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传说中的中国大妈可以在投资渠道缺乏,和通胀隐忧的双重挤压之下,将自己的积蓄砸向已经并不“便宜”的黄金,或许可在短期内影响金价的走势,却无助于改变黄金中长期价格的颓势。在这背后起作用的,正是我们怎么也逃不出的经济规律,而并非“中国大妈”们省吃俭用攒下的体己钱。作为一个不产生现金流的非主流“资产”,黄金最大的功效是可以作为居民持有信用货币的风险指数指标。当居民对于信用货币信心动摇之时,便是金价扶摇直上之日。这种对于信用货币不信任的心理因素,才是黄金能有名义上“保值”的功效。只是,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基于心理因素产生的“资产泡沫”一样,黄金泡沫也逃脱不了最终破灭的终极命运。正如华尔街的一句古老谚语所云:“树木上不到天上去 (Trees do not grow into sky.)”。当经济企稳,风险溢价下行之时,黄金之中可供炒作的因素也就随之消退了。趁着潮水未退尽,先知先觉者已在悄然行动。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在金融市场上,往往更为深刻而直观地体现出来。“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原本就是金融市场的朴素规律。

      从消费者信心到非农就业人口到房地产价格指数,美国不断改善的宏观数据都在表明,美国的宏观经济正在缓慢而坚实地复苏,美国经济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正在逐步积蓄。现在至少可以说,美国经济在经历过次贷危机的重创之后已看到了丛林边缘那一丝曙光了。美元指数在近期的不断攀升也准确反映了金融市场对于美国经济稳健复苏的确认。被媒体炒作的美国联邦层面的债务危机,无法掩盖美国私人部门和州政府切实而有效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行为。从中期来看,在能源独立和本土制造业复兴的基础上的美国经济已在为新一轮经济扩张周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经济周期的作用下,不论是黄金,抑或大宗商品,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如此看来,过去十年的游戏规则已经被彻底颠覆,投资者面对新的游戏范式只有赶紧调整行为方式以适应新情况,否则必得付出惨痛代价不可。“中国大妈”的主要问题,就是对于过去经验,尤其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经验过于信赖,过于倚重最近一个周期中获利的经验而忽视了普遍的规律。打个比方,好比用后视镜开车,未能对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发展做出有效预判。阳光之下没有新意,鼓吹“货币战争”之类的阴谋论也好,宣传废除信用货币,重回金本位制的言论也罢,在本质上都忽视了经济周期的内在推动力。笔者认为,坦率地讲,在我们面前,一轮新的经济周期正在大洋彼岸徐徐拉开帷幕。如果“中国大妈”不能正确认识这个新经济周期,凭借历史经验得出的投资心得会被证明是给自己系上的夺命绞索。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数据,如果“中国大妈”黄金成交最疯狂的一周以每克292.01元买进,金价须达到每克302.01元至311.01元区间才能盈利。而按目前的金价,“中国大妈”每克已被套6元至15元。

      金融市场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当资产价格飚得太离谱时,投资人会突然发现,原来地心引力真是存在的。尽管在每种资产价格泡沫轮回中主角各异,戏码稍有不同,但是背后逻辑和最终结局却总是离不开既定的路数。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会在一个又一个的不同的资产泡沫之中出现,但相同的人性却无法揭露经济周期的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会随着经济周期背后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演进,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忽视这点,死抱着过去的经验坚定买入某一类资产的投资人,最终的收获也将是苦果。

      (作者系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