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观点·专栏
  • 5:信息披露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艺术资产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封面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李山:独一无二的生物艺术
  • 调整行情见证李山作品抗跌性
  • “胭脂”
    敲开国际市场大门
  •  
    2013年6月3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李山:独一无二的生物艺术
    调整行情见证李山作品抗跌性
    “胭脂”
    敲开国际市场大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李山:独一无二的生物艺术
    2013-06-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尽管今年春拍暖意融融,当代艺术板块却颇有些凄风冷雨的意味,陷入了整体性调整行情。但李山的作品却表现出很强的抗跌性,价格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李山,当代艺术的元老级骁将,“胭脂”系列让他跻身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参展艺术家行列,打开了国际艺术圈的大门,而独特的生物艺术“阅读”系列则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地位。

      ◎李山作品行情稳定,一方面是因为其买家群体广泛,另一方面其生物艺术独一无二,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其在“稳健”的同时将有更多上升空间。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21世纪因基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被称为“生物世纪”,而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李山则用他早在1998年就呈现于世人的“阅读”系列作品,为这个“生物世纪”带来嘹亮的鸡啼。15年来他孜孜不倦、无怨无悔于生物艺术,打开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片新天地。

      

      超越“胭脂”系列

      如果说让李山跻身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参

      展艺术家行列、打开国际艺术圈大门的是其“胭脂”系列,那么让李山在国内闻名遐迩的是其参加1989现代艺术大展的行为艺术作品“洗脚”。在中国第一个当代艺术运动“85新潮”期间,他曾经十分活跃:1980年代中国抽象艺术“理性绘画”的代表画家;1980年代末参加过著名的行为艺术《最后的晚餐》。

      “当时许多买家不停地让我画‘胭脂’系列的作品。有的买家到我的工作室要成批的作品,多少大幅,多少小幅的,被我拒绝了。我有我自己的追求,所以抛弃了那些大家熟悉的图式。”尽管“胭脂”系列给他带来了声望与市场关注,但他却并未就此止步。当时中国政治波普正如日中天,而作为其代表人物之一,李山已经认识到政治波普的局限性;作为中国特定时期的一个艺术现象,“胭脂”只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阶段,他需要不断超越自己。

      著名策展人张平杰透露,在双年展举办的意大利,唯一令李山震惊的,是美国青年艺术家马索·巴尼(Matthew Barne)那件半人半兽的作品《Loughton Candidate》。这促成他转向生物艺术。1994年他在参加圣保罗双年展后赴美考察,整个1995年他就在美国读书。他说,我学习生物学与物理学经典著作,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等,已经在思考生物艺术了。当时,我做了一些笔记,这些笔记后来在2012年11月台北的个展中作为文献资料展出。

      

      “阅读”生物艺术

      鱼和蝴蝶,是李山在纽约完成的“阅读”系列的第一组作品的主题。“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新物种很独特,视觉上很有冲击力。”他说,其图式从1996年开始成型,但尚未形成文字,所以最后呈现还未定型。到了1998年才有文字上完整的方案。此时,李山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新的生物能够取代现有的、陈旧的动物、植物、菌类及人类,得取决于人类本身。人类是否有这样的意愿,……期望人类从现有的生物地位上移动一下,接受一点生命等价及生物大同的思想。”

      在张平杰看来,这就是李山的生物艺术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李山的生物艺术作品大约可以分这几个阶段:一、生物+非生物,即用动物皮毛来包汽车或飞机等能发动的无机物;二、昆虫+哺乳动物,即把物种上属于两级的生物基因相融合;三、用人或自身+昆虫等小生物,即把人与其他生物相融合。生物艺术跨越科学与艺术这两大领域。不过人们更强调其艺术特性。上海泓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孙佩韶表示,李山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视野十分开阔,所做的生物艺术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文化的命题,而艺术也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文化。

      

      20万只蜻蜓翅膀

      2011年11月在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了名为“粉红微笑之后”的李山个展。据李山透露,艺术宫的初衷是要包括“胭脂”系列的,后来才决定集中呈现“阅读”系列。艺术馆腾出全部空间展览策展人高名潞所选择的15件作品,其中有装置、绘画,也有影像和现场创作,汇集了李山“生物艺术”探索的所有主要作品,包括1996-2003年间李山以影像重组的手法创作的《重组方案》,2007年与张平杰合作的《南瓜计划》,2012年推出的100幅画作,名叫“转译的错误”,还有长达20公尺的3D超宽景动画《遭际》,以及用20万个仿真蜻蜓翅膀装饰美术馆的外墙。

      “蜻蜓,在昆虫中非常典型:其进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体形曾经很庞大,变成今天的模样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在我看来它很漂亮,早在童年时代就喜欢捉蜻蜓。”李山用“阅读”系列超越了“胭脂”系列,也想用生物艺术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他说:“我的老家在草原边上,童年时代的乐事就是抓蝴蝶、抓蜻蜓。我忘不了那块土地,我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在马背上而非在上海、纽约的高楼大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