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产业调查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19家信托公司高管换将 “人才战”升温
  • 借力优先股制度
    化解IPO悬河
  • 瑞银证券财富管理部刘志坚:财富管理重在“分散风险”
  •  
    2013年6月7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财富管理
    19家信托公司高管换将 “人才战”升温
    借力优先股制度
    化解IPO悬河
    瑞银证券财富管理部刘志坚:财富管理重在“分散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瑞银证券财富管理部刘志坚:财富管理重在“分散风险”
    2013-06-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内私人银行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更重视卖产品。而真正的私人银行是了解客户的需求。我们不仅帮助企业家理财,更要帮助企业家发展,而绝不是仅仅卖产品

      ⊙记者 陈俊岭 ○编辑 于勇

      

      对于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而言,财富管理仍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新事物,而对于背倚150年集团历史、历经数轮牛熊的瑞银而言,财富管理却另有一番独到的深刻理解。

      “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家的成功大多来自‘集中风险’,而财富管理强调的则是‘分散风险’与资产配置。”5月30日,北京金融街英蓝国际金融中心15层,瑞银证券财富管理部董事总经理、全国市场总监刘志坚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如是称。

      

      财富管理用资产配置分散风险

      《上海证券报》:在加入瑞银证券之前,您曾在申银万国、中金、高盛等金融机构财富管理部门工作多年。“财富管理”一词直到去年经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才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财富管理”与我们常说的理财有何不同?

      刘志坚:财富管理比理财的定义更宽泛,这主要体现在目标、资产和钱;风险和收益;长期和短期等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解。第一个是目标、资产和钱。财富管理的目标是资产的全面规划,如果只关注理财的话,那我们只关注了财富的很小一部分。此外,如果我们的客户是企业家的话,我们不仅会考虑如何帮他们打理财产,还会关注他们企业的需求,比如融资等。

      第二个是风险和收益。国内很多客户会忽略风险,第一句话便问“我的收益是多少”。但我们理解的财富管理是,在同样风险的情况下提高回报率,或者是在同样回报率的情况下降低风险。

      第三个是长期和短期。大部分人对理财的概念都是中短期的,而财富管理关注的比较长的跨度,甚至会关注企业家族的传承,可能是一代、两代、三代,我们会考虑得非常长远且有规划。

      《上海证券报》:从2003年至今,您已经在财富管理市场一线工作十年,从您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来看,十年来国内投资人的财富管理理念有何变迁?

      刘志坚:我所观察到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加强了很多。早些年,我们很多客户和从业人员都非常激进,但经过2008年的大熊市洗礼后,他们的整体风险关注度比以前强多了,但还远远不够。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在配置上,现在中国客户慢慢有了资产配置的概念。过去三十年,中国企业家的成功是大多来自“集中风险”,而非“分散风险”,因此从“集中风险”到“分散风险”也需要很长时间来改变。

      财富管理强调的正是“分散风险”和“资产配置”,我们帮客户做资产配置,主要是降低风险,尽管有可能回报是降低的,但这个降低会使未来的收益更稳健,所以“配置”理念近些年才开始被接受,客户也愿意讨论配置了。

      

      私人银行盈利至少要培育10年

      《上海证券报》:相比普通投资人,金融机构所圈定的高净值客户面临更多的工具选择,近两年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私人银行仍在兜售产品等质疑,您对此作何评价?

      刘志坚:私人银行业务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培育。从国际上看,一般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私人银行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盈利。

      为什么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回报呢?因为私人银行针对的是高端的客户,所以要和客户建立信任,这需要建立在对客户了解的基础上。很多客户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我们需要望闻问切,与客户一起讨论投资目标、风险偏好以及流动性安排等,这需要很长时间。

      国内私人银行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更重视卖产品。而真正的私人银行是了解客户的需求。在中国,帮助客户融资也是私人银行很重要的服务,我们不仅帮助企业家理财,更要帮助企业家发展,而绝不是仅仅卖产品。

      《上海证券报》:高净值客户一直是比较神秘的一群人,在您接触的这些客户中,他们在投资理财理念、诉求和风险意识等方面有何特点?

      刘志坚:给高净值客户概括一个共性比较难。首先,高净值客户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一部分人愿意集中风险去挣更多的钱,但由于这两年宏观经济不好,他们的心态开始渐渐转向另一种心态,即心态开始慢慢求稳了,开始考虑配置和分散风险,现在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其次,高净值客户的风险意识比一般客户要强。很多企业家向我们咨询或谈合作时,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讨论风险。当然,这和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的实业有关,风险判断是高净值客户有别于一般客户的一个显著区别。

      另外,他们普遍都会有“路径依赖”,即对资产配置的决定有掌控的欲望。他们会和专业人士沟通很多,但基本上还是愿意自己来做最后的决定,不论是对风险,还是对配置,这个特点也是比较典型的。

      

      “全民理财”背后的风险

      《上海证券报》:从全民炒股到全民炒房,从“中国大妈”抢金到追逐“影子银行”,您对国内投资人“集体无意识”地涌入某一投资市场有何评价?

      刘志坚:为什么会出现全民投资某一类产品呢?说明我们的资本市场还需要建设和完善,如果我们的投资渠道足够多,品种足够全,投资者自然也就不会一窝蜂进行某一类投资了。

      投资人“集体无意识”理财行为还涉及市场教育问题,这是所有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及我们的客户都要深思的。作为瑞银这样拥有丰富经验的金融机构,我们会保持透明和客观,与客户好好沟通。

      比如某种投资产品很热,但如果热潮退去后,我们要承受多大的风险?我们会给客户一个分析评估,尽量给客户展现一个全貌。当然,如果所有机构和客户都能做到的话,那就不会出现集体无意识的现象了。

      《上海证券报》:在国内投资渠道不足的当下,很多投资人都在尝试着投资的突围,比如现在炒美股的人越来越多,也有人选择海外买房,您对这些投资者有何建议?对于国内投资人而言,在资产配置方面,您有何建议?

      刘志坚:我觉得国人的资产配置越来越广是个好事情。我想强调几点:第一,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的投资目标要非常清楚;第二是对风险的偏好;第三个是流动性;第四个核心问题是知识边界。

      而在其中,“流动性”是中国客户往往最容易忽略的东西,流动性包括产品或投资本身的流动性,比如美国的房子,价格上看起来赚了,但是要卖未必能卖得出去。其次是投资的时候,整体的流动性安排是否合理。

      比如有投资人会一冲动就买了套房子,再过两年要投资别的东西没钱了,所以流动性安排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做资产配置看似容易,但是首先必须把投资目标、风险偏好、流动性和知识边界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