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产业调查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上海国际集团换帅
    吉晓辉工作重心将专注浦发行
  • 招行入主收官在即
    招商信诺拟走差异化之路
  • 千亿企业年金投资获松绑
    首批创新产品嫁接基建
  • 新老交替加速 新一代银行家肩负新使命
  • 保险股“熊相”尽显
    太保高管再度增持自救
  •  
    2013年6月7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上海国际集团换帅
    吉晓辉工作重心将专注浦发行
    招行入主收官在即
    招商信诺拟走差异化之路
    千亿企业年金投资获松绑
    首批创新产品嫁接基建
    新老交替加速 新一代银行家肩负新使命
    保险股“熊相”尽显
    太保高管再度增持自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老交替加速 新一代银行家肩负新使命
    2013-06-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是新一代银行家的幸运,亦具重重压力;在利率市场化来临之际,被视为“高位接盘者”的新一代银行家,如何引领中国银行业走向发展新阶段是他们将要肩负的使命

      ⊙记者 周鹏峰 石贝贝 ○编辑 孙忠

      

      5月31日,马蔚华正式离任招行行长一职,招行完成新老交替。

      在此前后,田国立已出任中行董事长,易会满接替杨凯生接掌工行行长,稍早前,中信、平安、浦发等都已进行一轮高层人事调整。

      离任之际,一向助推招行国际化发展的马蔚华,用同样“国际化”的风格,饱含深情地写了致招行全体员工的一封信。

      “这个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领导者。有媒体评论,包括我在内的几位行长近期卸任,是一代银行家的淡出。‘家’并不敢当,但‘代’确是我们的幸运。”马蔚华信中表现从容淡定。

      或者,这正是对已然离任的杨凯生、马蔚华等一代银行家的恰当总结。这些人都称得上是改革开放后具标本意义的现代银行家:他们曾经历过中国银行业的深重危机,经历过中国银行业的粗放式增长,并在危难时刻引领中国银行业华丽转身,走向曾经难以企及的辉煌。

      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是新一代银行家的幸运,亦是重重压力;在利率市场化来临之际,被视为“高位接盘者”的新一代银行家,如何引领中国银行业走向发展新阶段是他们将要肩负的使命。

      十年变迁

      2012年末,银行业资产总额达133万亿元,是十年前的逾5倍;同是2012年,中国银行业实现净利润1.5万亿,是十年前的近50倍。

      这是十年前身处危难的中国银行业难以想象的成就。1999年,四大银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好景不长,2002年底,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加权平均)再攀升至26.12%。

      这是中国银行业被视为“技术性破产”的时代,但随后的十年,中国银行业迅速脱胎换骨。

      在这十年里,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改、上市等多重战略性发展使命,马蔚华、杨凯生这一代银行家是这些使命的履行者。

      而今,曾经包袱沉重的工行成了全球最赚钱的银行;整个中国银行业也时常因高盈利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备受诟病。

      常有评论,中国银行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政策的呵护,马蔚华亦谦逊的说:“有幸置身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银行规模、效益的高增长”。

      但外界不会因为马蔚华等的谦逊之言,而无视他这一代银行家的探索、创新与努力对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推动。

      一代银行家

      一直被视为招行“灵魂人物”的马蔚华,率先带领招行走出了零售银行转型之路,进行一卡通、网上银行等多项业务创新,带给招行多年的业绩高增长,并使招行多年稳居中国股份制银行老大之位,马蔚华也因此奠定了其在中国银行业的至尊地位,声望颇高。

      后起之秀的亦有别样风采。比如董文标所带领下的民生银行因为事业部改革以及其小微战略的成功颇令同业及市场侧目。

      “2006年民生银行7000亿贷款,只有4000多个企业客户,风险集中程度非常高;极端的时候,超过64%的贷款是中长期贷款,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这对中小银行来说是大忌,就像空中楼阁,华丽却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曾如此对记者描述当时民生银行改革的急迫性。

      在成立的第一个十年,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达到100%,利润的增长则只有40%-50%;而刚过去的五年,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速放缓至27%-28%,但利润的增长则保持了平均50%的增速,改革成效显著。

      自称兴业银行“董事会的协调人”的高建平,也带领兴业银行实现了从“省内银行—区域银行—全国性银行—上市银行”的四级跳跃,并将同业业务优势打造成为兴业银行第一品牌。

      马蔚华、董文标、高建平等之所以将成为现代银行家,即在他们倡导了很多创新的业务经营模式和理念,以及对银行业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引领了一个时代。

      新人新使命

      如今马蔚华已然离任,董文标、高建平等依然在引领着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潮流,田国立、田惠宇、易会满等新一代银行家则批量崛起。

      正此之时,被认为是银行业发展潮流的利率市场化正式提速:存款利率已然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且据报道,上浮空间进一步提高将不会太久远;与此同时,贷款利率的下浮空间也进一步扩大。

      感知压力的银行早已备战。

      以招行为例,当2009年招行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利润负增长,“一次转型”带来的强势戛然而止时,马蔚华清醒意识到过去依靠大规模资本消耗、赚取利差等方式实现的盈利增长难以为继,迅速在各分行开始执行以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贷款定价、控制财务成本等位目标的“二次转型”。

      二次转型亦是在备战利率市场化。如今招行二次转型仍在继续,成效待显,但金融脱媒深化、利率市场化提速、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已成现实,中国经济目标增速也进入“7”时代,田惠宇等压力巨大,但亦被寄予厚望。

      套用马蔚华的话,以田国立、田惠宇为代表的新一代银行家崛起,正是老一代银行家“内心所愿”,因为“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领导者”、“大变革需要创新求变的新思维”。

      不一样的压力

      经济增速放缓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提速是新一代银行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但各个新掌门人也有各自不一样的压力。

      比如田惠宇。在上周末召开的招行股东大会上,已有股东对其提出质疑,质疑包括“最高任职仅为分行行长”、“资历浅”、“高位接盘”。

      对此,田惠宇表现倒相当自信,称其人生不乏“高位接盘”的历史。但对于田惠宇而言,相对外界质疑所带来的压力,更显而易见且紧迫的压力或是在其任内,同业的追赶甚或是可能的超越。

      比如民生银行已有放言,未来五年希望进入中国银行业第一梯队,且其第一梯队所指为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构成的方阵,超越招行并非其终极目标。

      面临“高位接盘”压力的不仅仅是田惠宇。易会满接手的工行被视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坊间则善意笑称工行为“全宇宙第一大行”。如何保持“全球最赚钱银行”尊号,并赋予其新含义或是易会满面临的挑战之一。

      田国立所面临的质疑则是过往履历显示其缺乏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但执掌的却又是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