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专访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财富管理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广告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现在担忧美国退出QE尚早
  • 推进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次大博弈
  • “钱荒”掀开了银行风险冰山一角
  • 个别地方公然要求企业统计造假!
  • 我国碳市场如何避免陷入EUETS僵局
  • 马云颠覆传统金融又一招
  •  
    2013年6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专栏
    现在担忧美国退出QE尚早
    推进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次大博弈
    “钱荒”掀开了银行风险冰山一角
    个别地方公然要求企业统计造假!
    我国碳市场如何避免陷入EUETS僵局
    马云颠覆传统金融又一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钱荒”掀开了银行风险冰山一角
    2013-06-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桂浩明

      ⊙桂浩明

      

      在央行最终选择向部分商业银行注入资金,有效地缓解了同业拆借市场的流动性压力后,回购利率应声下跌,一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钱荒”似乎进入了尾声。不过,风暴过后,人们需要认真反思:一个货币发行高居世界首位,规模超过100万亿元的国家,怎么会一下子变得缺钱了呢?今年前5个月广义货币增速15%,远超年度计划13%,但如此大的资金投放下,市场隔夜拆借利率怎么会一下飙升到30%以上呢?诚然,这里所反映出来的结构性问题乃至同质性问题,并非本文所探讨的范围,笔者只是想对由此暴露的商业银行风险,做一番分析。

      这几年来沪深股市的银行股业绩十分靓丽,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丝毫没有影响银行盈利的增长。在沪深股市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商业银行只占1%,但利润贡献度却超过50%,以至权威人士疾呼,以银行股为主体的蓝筹股具有“罕见的投资价值”。应该说,股市对此也是能认同的。在去年底开始的一波上涨行情中,银行股一马当先,那些成长性比较突出的中小银行,表现尤其优异。从去年底到今年年初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民生银行股价就翻了番,并创出了上市以来的新高。

      但是,现在看来投资人对银行股的认识,还是存在某种偏差。的确,大家看到了银行股的高利润,但对于其构成并没有做较为深入的分析,更没有对利润来源分别估值。客观而言,这几年银行业中各种非标业务发展很快,大量资金并没有通过正常信贷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同业市场流动,在各种“金融创新”的名义下,不断放大杠杆,从事着各类债券、票据等的买卖。说白了,也就是在“钱炒钱”。而在这种炒作中,难免出现期限与利率的错配,形成“资金池”的经营模式。尽管这种模式确实在一定时期提高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了银行利润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但是这种模式游走于政策的边缘,具有极大的风险。特别是这种模式得以持续的基础在于当银行资金出现短期短缺后,可以在同业拆借市场获得到解决,而央行则为这个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流动性保障。而这次,央行没有再这样干,尽管是少数银行出现头寸紧张,却因为拆借市场提供不了足够的资金,结果就导致了利率的大幅度上涨,酿成了这次来势凶猛的“钱荒”。回过头来说,这的确存在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不合理,风险敞口比较大,盈利能力不稳定的问题。而这些,过去并没有得到投资者应有的重视,相反还被视为是商业银行有创新能力的表现。而今,随着央行有意以“去杠杆化”来解决这种商业银行资金体外“空转”的行动展开,其风险暴露,相关银行股价格也就不可避免地大幅度下跌了。

      当前的“钱荒”,实际上也揭示了商业银行的其他风险。譬如,随着今后商业银行“资金池”业务不可避免地收缩,这个曾经的银行新增利润来源会逆转,这势必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而且,在央行开始逐步收缩货币供应后,商业银行的资金杠杆也就不可能再维持过去的水平,这样同样会使得其经营规模与利润都面临压力。问题还在于,时下的“钱荒”,商业银行靠高息拆借以及后来央行有限的支持,暂时度过了。但是高利率所带来的成本还是要承受的,同时央行调控行为所发出的信号,也令商业银行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发展模式。也许,挤出虚拟经济中的资金泡沫,让资金重回实体经济的过程,有希望从此以后真正得以展开,但此举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重大挑战,其过高的盈利预期可能将成为奢望。而这些,现在来看都提示了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的风险。

      其实,这种风险早就存在了,是“钱荒”让它露出了冰山一角。股市投资者显然不能等闲视之。本周二,受到央行可能释放流动性消息的影响,银行股一日间走出了V型行情,但到了周三,尽管相关消息得到了证实,但银行股还是跌了。这表明经历了“钱荒”冲击后的市场,正在以比较理性的观点来重新审视银行股,大家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商业银行的风险上。而这,显然要比只是看重银行股的低市盈率与低市净率更有意义些。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