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广告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地产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一个月出手24次传递正能量
    太保高管倾巢出动增持自家股票
  • 购买货基兴味索然 险资仍钟情银行间回购市场
  • 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一箭双雕”
  • 大公国际撤销“10赤城投债”信用等级引猜测
  • 中信银行前员工
    吸收客户资金转贷获刑
  • 产权交易公告
  • 资金面松 收益率降
  • 工行一级资本
    跃居全球银行首位
  •  
    2013年7月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金融货币
    一个月出手24次传递正能量
    太保高管倾巢出动增持自家股票
    购买货基兴味索然 险资仍钟情银行间回购市场
    央行增加再贴现额度“一箭双雕”
    大公国际撤销“10赤城投债”信用等级引猜测
    中信银行前员工
    吸收客户资金转贷获刑
    产权交易公告
    资金面松 收益率降
    工行一级资本
    跃居全球银行首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购买货基兴味索然 险资仍钟情银行间回购市场
    2013-07-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购买货基兴味索然

      险资仍钟情银行间回购市场

      ⊙记者 卢晓平 赵铃 ○编辑 枫林

      

      上证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部分保险资金目前仍钟情于在银行间市场做质押式回购,通过借钱给其他机构来获取收益。

      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工具,货币基金上周遭遇机构大量赎回,其中部分保险机构也悄然参与其中。据记者了解,赎回的保险资金一方面流入了银行间市场做质押式回购而获取套利;另一方面,则充当了救急资金,通过协议存款或银行理财产品的方式,对资金紧张的银行施以援手。

      值得一提的是,隔夜和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已连续7个交易日回落,昨日分别下跌至4.42%和5.45%的水平。“虽然有所回落,但较5月仍处相对高位。实体经济不振,资金不愿意进入,加上市场对于影子银行的忧虑,使得人们对于流动性的担忧仍难以释怀。”部分受访的保险公司投资经理表示,由于货币市场套利机会仍存,目前其重新买入货币基金的意愿并不强烈。

      事实上,不止是对货币基金的兴趣骤减,在不少保险机构看来,整个权益配置的吸引力也在下降。有保险机构投资经理直言,市场无整体性机会,我们不会选择大规模建仓,今后在股票市场博弈的空间也越来越少。

      面对股市、债市的动荡,对于手握万亿资金的保险机构而言,传统的“证券类投资标的”眼下形同鸡肋。为此,保险资金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更合适的投资出口,力求找到收益更高更稳健的投资品种,以摆脱其对资本市场的长期依赖。

      除了在银行间市场做回购,保险机构眼下做得较多的当属债权投资计划。2012年10月和2013年2月,保监会相继下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前一份文件放宽了偿债主体和投资项目的要求,后一份文件则确定了债权投资计划发行由备案制改为注册制。

      随着债权计划的放开,在不少省份,大量以债权计划形式参与地方性基础设施融资的保险资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新兴融资渠道之一。据了解,近期平安、太保、泰康等一批保险机构就分别与湖北、南京、昆明等地方政府签订融资对接协议,参与当地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