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余友涵:与“圆”博弈
  • 余友涵成交排行榜(单位:万港元)
  • 早期抽象、波普系列最受欢迎
  • 波普和威尼斯的那点事儿
  •  
    2013年7月8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余友涵:与“圆”博弈
    余友涵成交排行榜(单位:万港元)
    早期抽象、波普系列最受欢迎
    波普和威尼斯的那点事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早期抽象、波普系列最受欢迎
    2013-07-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余友涵作品的市场规模与其资历与名望相比也许并不相称。据雅昌网的统计数据,他的作品上拍的共53件,总成交额仅8590万元。不过他的作品却身价不菲,而且他作品的成交排行榜上,所有的高价成交几乎都被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包办了。

      由此,我们又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尽管出名较早,但余友涵像那些低调的当代艺术家一样,直到2005年才开始有作品上拍;也像那些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一样,他的各个作品系列中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也就是所谓“政治波普”系列的作品一上拍就受到市场追捧。2005年春拍,他首次上拍的作品1995年作《大合唱》在香港佳士得以36万港元成交。

      从2005年到2009年,正值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第一波爆发性行情由盛而衰,但余友涵作品的市场行情却波澜不兴,一共仅10件作品上拍。其中唯一一件高价拍品是在那波行情最高峰的2007年春拍创造的,那是在纽约苏富比,他1995年的《招手的毛泽东》以12.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8.28万元)成交,还是政治波普系列。

      其次,他在之后的行情走势却与大多数当代艺术家所经历的起伏不同。2010年后他的作品出现了迅猛的涨势:当年春拍,上面提到的那件《招手的毛泽东》在香港苏富比又以662万港元高价成交,身价暴涨五、六倍;同时,上拍作品也开始放量到5件,其中有2件作品成交额进入排行榜前五。

      2011年,他的作品进入市场的放量至26件,还赶上当年春拍香港苏富比的“尤伦斯珍藏”专场,其抽象画《1985-4》以1410万港元创下余友涵作品拍卖纪录;同年秋拍其“圆”系列作品《1986-8》,又以722万港元进入排行榜第二,达到量价之巅。直到进入市场行情调整的2012年,他的上拍作品数才回落至8件。

      第三,余友涵未被威尼斯双年展选中的早期抽象画系列作品,在第二波行情中表现突出,身价反超前一轮行情中遥遥领先的“政治波普”系列。确实,余友涵虽然不断创新且宝刀未老,但纵观其四、五十年的创作历程,对中国美术史最具贡献的还是他在1980年代早期率先开始中国抽象画的前卫探索。事实证明,市场也是有自己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