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特别报道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产业调查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A165:信息披露
  • A166:信息披露
  • A167:信息披露
  • A168:信息披露
  • A169:信息披露
  • A170:信息披露
  • A171:信息披露
  • A172:信息披露
  • A173:信息披露
  • A174:信息披露
  • A175:信息披露
  • A176:信息披露
  • A177:信息披露
  • A178:信息披露
  • A179:信息披露
  • A180:信息披露
  • “围剿”拜金者
  • 可穿戴热浪来袭
    潜在机会待捕捉
  • 把聪明戴上身
  •  
    2013年7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海外
    “围剿”拜金者
    可穿戴热浪来袭
    潜在机会待捕捉
    把聪明戴上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围剿”拜金者
    2013-07-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另一些“拜金者”面前,“中国大妈”可谓小巫见大巫。

      黄金在亚洲的人气之高超出很多人想象。越南、印度等国老百姓也在今年早些时候金价大跌之际加入了抄底大军。

      这些国家民间有着浓厚的拜金情结,这种情结甚至影响到本国货币和经常账收支。

      为了稳定本币币值、缩减经常账逆差,越南、印度等国当局近期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民间囤积黄金的行为,诸如向黄金储户收费、提高黄金进口关税等等。

      而跌个不休的国际金价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场“围剿”拜金者的行动帮了忙。⊙记者 朱周良 ○编辑 龚维松

      拜金的不只是“中国大妈”

      作为全球最大黄金消费国,印度人对黄金的热衷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2011至2012财年,印度的黄金进口创下1067吨的纪录新高。今年以来,印度进口黄金月均达104吨,超过了2011年创下的前纪录。

      今年4月国际金价大跌之后,印度再度掀起一轮抢金狂潮。印度民众5月买进162吨黄金,至少是往常水平的两倍。

      在越南,民间对黄金的狂热追捧,同样已发展到了足以令央行和政府不安的地步。

      据估计,越南民间的黄金持有量达到300至400吨,按照当地价格计算的总价值高达近190亿美元,接近英国官方持有黄金的总量。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英国7月份的官方黄金储备量为310吨左右。

      很多时候,越南人在日常商品交易中都直接使用黄金支付,而不是用越南的本币——盾。过去,越南的房屋、土地、汽车等大件消费往往都是用黄金来定价和交易的。

      连续不断的战乱、经济动荡和通胀,被认为是越南“黄金文化”的重要成因。汇丰控股驻香港的经济学家Nguyen认为,民间热衷持有黄金,反映了越南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凸显了当地人对越南盾信心不足。“高通胀和越南盾的不断贬值,使得老百姓更愿意储备黄金。”

      另一方面,国内外金价的巨大差价,也让越南的黄金走私活动愈加猖獗。根据越南央行估算,2012年前,每年流入越南的黄金只有大约50到60吨是通过正规进口渠道,另有50到70吨则是走私进入的。

      世界黄金协会今年2月的报告显示,去年,包括合法和走私渠道在内,越南人累计买入77吨黄金,较2011年下降了24%。

      民间对黄金的痴迷,同时央行又加大了进口限制,这也意味着越南老百姓很多时候不得不为黄金购买支付高额溢价。据彭博统计,仅在今年4月,在国际金价刚刚跌入熊市之际,越南人为每盎司黄金所支付的溢价高达235美元还多。

      越南多管齐下严打囤金

      类似越南、印度等国民间购买黄金的热潮,却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麻烦。

      分析人士称,民间对黄金的旺盛需求,刺激了越南黄金的进口和走私活动,为了购买黄金,进口商和走私贩都纷纷抛售本币、兑换美元,进而对越南盾带来更大的贬值压力。过去五年来,越南盾对美元累计贬值幅度达到惊人的21%。为了维护本币稳定,越南消耗了大量外储。

      而在印度,巨额黄金进口使得该国的经常账赤字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据该国央行统计,印度经常账赤字的80%左右,是源于黄金相关的进口。截至去年9月30日,印度的经常账赤字升至223亿美元。

      为了遏制走私活动并劝服民众出售手中的金条,越南官方可谓绞尽脑汁。越南央行已让自身成为该国唯一合法的黄金进口商,西贡珠宝公司则是越南唯一合法的金条生产商。

      为了抑制囤金热,从6月30日起,越南央行禁止商业银行为黄金储户支付利息。不仅如此,储户还必须向银行支付代为保存黄金的费用。

      与此同时,越南央行还要求商业银行尽可能返还代储户保存的黄金。今年3月以来,该行共向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了总计44吨的黄金拍卖。据当地媒体上周报道,目前越南各商业银行都已经累积了足够多的黄金,可以用来返还储户。

      “越南当局最近采取的一系列针对黄金的政策,是为了帮助稳定越南盾。”胡志明市VinaCapital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阿兰·法姆说,如果老百姓持有的黄金少了,他们就不会再大量抛售越南盾。

      越南央行的一位官员称,他们希望让储户知道,持有其他资产比持有黄金更加有利可图,这也是提振民众对越南盾的信心的一个途径。

      将民间黄金储备“货币化”,并不是越南央行采取的推高越南盾的唯一措施。越南央行本月宣布,将设立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从商业银行买入不良贷款,“以解决坏账问题,促进信贷增长达到合理水平,从而支持实体经济”。

      印度半年两调

      黄金进口关税

      过去九个月来国际黄金价格的大幅下跌,一定程度上为越南央行助了一臂之力。自去年10月以来,国际金价累计跌了近30%;同期,越南盾对美元跌了1.8%。而在那之前的十年中,国际金价涨了三倍多,同期越南盾对美元累计贬值27%。

      根据越南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5月底,老百姓在越南各商业银行的黄金储量较去年年底下降了75%。

      和越南类似,印度也在想尽办法给民间的囤金热浇冷水。作为全球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印度今年以来已至少两次提高黄金的进口关税,此外,印度官方还呼吁暂停金币和金条的零售,以帮助缩小创纪录的经常账逆差,后者推动印度卢比来到历史最低点。

      上月初,印度宣布上调黄金进口关税,以抑制国内黄金消费,遏制经常项目赤字的不断扩大。根据最新的政策,印度纯金的进口关税将从之前的6%大幅上调至8%,上调幅度达到三分之一;此外,印度还将黄金矿石与中间产品的进口关税从5%上调至7%。而在今年1月,印度刚刚将黄金进口税从4%上调至6%。

      印度央行上月也宣布,将限制贸易机构通过延期付款计划进口黄金,旨在抑制黄金的投机性购买活动。印度只允许通过少数银行和部分国有及私营贸易机构进口黄金。印度央行已于5月中旬禁止银行通过延期付款计划进口黄金。根据新规,黄金进口商必须提前支付所有进口费用。

      印度政府官员此前还表示,如有必要,官方可能会采取更多措施以抑制黄金进口,因为印度无法负担巨大的进口黄金外汇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