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调查
  • 3:要闻
  • 4:海外
  • 5:金融货币
  • 6:证券·期货
  • 7:财富管理
  • 8: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纵深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国债期货引发跨机构合作
    首只债券量化对冲产品成立
  • 券商投行并购业务迎来发展契机
    “直投+并购”模式逐渐升温
  • 金改概念股再度受宠
  • 人民币产品崭露头角
    港交所上半年盈利23亿港元
  • 期货资管瞄上机构客户
  • 沪指失守2100点
    拉锯战短期或延续
  •  
    2013年8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证券·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证券·期货
    国债期货引发跨机构合作
    首只债券量化对冲产品成立
    券商投行并购业务迎来发展契机
    “直投+并购”模式逐渐升温
    金改概念股再度受宠
    人民币产品崭露头角
    港交所上半年盈利23亿港元
    期货资管瞄上机构客户
    沪指失守2100点
    拉锯战短期或延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券商投行并购业务迎来发展契机
    “直投+并购”模式逐渐升温
    2013-08-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随着IPO重启继续被搁置,并购业务迎来发展契机,而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结构性牛市,成为一道重要的催化剂。同时,券商投行的并购业务慢慢跳出单纯的财务顾问角色,更多采取“直投+并购”的模式

      ⊙记者 潘圣韬 ○编辑 李剑锋

      

      IPO重启迟迟未获进展,这令投行不得不继续以变求生存。随着近来并购市场热度上升,“直投+并购”的业务模式开始在业内发酵。

      “相比之前,当前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参与各方的主观意愿,均更有利于并购业务的开展。”有投行人士直言。记者了解到,不少投行人士近期纷纷转投直投部门,一些证券公司也是给予直投公司更多资金和人才上的配备,瞄准这个投行领域的未来蓝海。

      部分投行人士转战并购领域

      王先生在上海一家投行任职,是其中一个团队的骨干成员,虽然早已认识到投行转型的必要性,自己也有尝试去新业务部门甚至跳槽的打算,但之前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但最近,他有了新的想法。

      “现在来看,未来产业并购这块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投行已不是做这项业务最好的平台。”王先生坦言。

      这样的观点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某供职于深圳一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最近转投公司直投部门,负责其中的并购业务。

      “未来我们的并购业务,将跳出单纯的财务顾问角色,而更多采取‘直投+并购’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先投早期项目,培育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并购的方式卖给资本市场。”上述负责人表示。

      这种模式与理念的兴起并非个案。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券商注意到其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东部某上市券商近期计划大幅增加直投公司资本金,同时配备更多专业投行人员,着力打造“直投+并购”这一新业务重心。

      “其实这种业务模式之前也有,包括并购基金在内其他一些机构也做相关业务,但我们觉得,目前这个市场空间才算真正有所打开。据我了解,最近有很多原来做投行的,都跳去直投或者PE做并购了。”某资深保代告诉记者。

      结构性高估值滋润并购土壤

      说起之前券商的并购业务,难免与IPO业务放在一起比较。差不多的投入成本,并购业务收入低、利润薄的特征,使其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摆脱“鸡肋”的形象。但随着IPO再度被冻结,并购业务迎来发展契机,而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结构性牛市,成为一道重要的催化剂。

      据了解,并购谈判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今年以来创业板行情火爆,很多新兴产业股票的估值被炒得很高,这也间接提升了一级市场上的资产价格。

      “首先是资产出让方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其次是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也愿意承受更高的价格。从交易成功的角度看,概率肯定是上升了。对运作项目的中介机构而言,单一项目的回报也更丰厚,积极性更高。”上述保荐代表人表示。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资本市场观察,高溢价、超高溢价收购的案例不在少数。

      以手游产业为例。相关概念股今年以来在二级市场上持续升温,中青宝、掌趣科技、拓维信息等目前都已是超过百倍的“市梦率”。因为看好手游市场前景广阔,各路资本竞相涌入,收购手游企业的溢价也水涨船高:先是大唐电信此前斥资近17亿元,以15倍溢价收购要玩娱乐100%股权;随后,华谊兄弟以6.72亿元价格、15.87倍溢价收购国内第三大手游公司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

      “经济转型期,一般也是企业并购活跃期。创业板当前高估值给并购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有投行人士如此评价。

      “直投+并购”实现利润最大化

      对于券商而言,这更是一个实现投行业务转型、打造盈利新增长点的一个契机。

      上海某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认为,券商“直投+并购”的业务模式,有其天然优势,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比如,券商投行、直投普遍积累了很多项目资源,其对于产业的了解更为深入,有利于迅速转化积累的项目。具体操作上,券商可以通过直投公司投资并购企业的股权,此后与收购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整合被收购方,提升其盈利能力,再通过股权转让实现投资的退出。

      “我觉得券商应该转变理念,在并购机遇期,不能只做一个牵线搭桥者(财务顾问),而更应做一个参与者甚至主导者。”上述负责人表示。对于券商来说,目前面临的有利因素还不止如此。在IPO迟迟未有动静的情况下,很多拟上市企业开始转换思路,接受并购这一条道路,这给券商开展此类业务提供了很好的项目资源。

      “从最近一段时间A股市场的收购价格看,很多被收购资产的估值都高得离谱,有些甚至高过以往的IPO水平,这对于被收购企业来说,单独上市的意义也变得不大了。”有投行人士表示,“而且对于一些被收购方的大股东而言,即可以马上拿到大笔现金,还可以成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