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公司巡礼
  • 7:观点·专栏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专 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基金·特别报道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焦点
  • A16:基金·人物
  • 转型带来新市场机会
  • 庞茂琨:从古典唯美走向荒诞写实
  •  
    2013年8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转型带来新市场机会
    庞茂琨:从古典唯美走向荒诞写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庞茂琨:从古典唯美走向荒诞写实
    2013-08-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庞茂琨,土生土长的“川美人”,早在学生时代就以一幅《苹果熟了》(1983年)名噪美术界。

      ◎曾经,庞茂琨把欧洲古典艺术中带有宗教情感的美转移到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人物的身上。画中人物的美里面透出神性,静谧、安详中有着善良、悲悯的情感。如今,他转用舞台化的场景、画面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近些年,一线艺术家市场日渐饱和,未有更多优秀作品出现,而庞茂琨一面推出自己的转型之作,一面得到机构的大力助推,已经成为市场中的生力军。

      我喜欢在现实中寻找艺术,用艺术的方式来描述我们鲜活的日常现实。在我看来,作为艺术家,我们也许可以换一个视角去观察今天的社会现实,以自我独立的认知去实现新的图像自治。

      ——庞茂琨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墙壁粉刷成蓝色。庞茂琨的新作刚刚布置好,千姿百态的人物在色彩斑斓的笔下,有种特别的味道。

      近些年,庞茂琨的作品风格做了很大的改变。很多熟悉他的人都不大适应这样的变化。他告诉记者,更多人喜欢他过去的那种唯美、古典的风格。其实,从“唯美的古典”到“荒诞的写实”之间并没有那么明显的转换。庞茂琨说,尽管最近自己在做形式上的探索,但是他最爱的仍然是古典艺术,那种人性中对美的追求让他迷醉。

      宁静的古典气质

      庞茂琨是位土生土长的“川美人”,1963年出生于山城的他,早在学生时代就以一幅《苹果熟了》(1983年)名噪美术界。最早的《彝族》系列,虽然受到当时四川美院的乡土画派、批判现实主义、伤痕美术的很大影响,但与那个时期的大多数艺术家有所不同,庞茂琨的人物画具有一种欧洲古典绘画的抒情格调。

      “我八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高晓华、程丛林、何多苓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当时所谓的‘乡土’绘画,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用欧洲的古典美去关照边远地区原始、单纯、朴素的美。”庞茂琨说,这对于刚刚从“文革”的概念化的“红光亮”的审美,转到朴素、下层人的真实美,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庞茂琨用西方古典主义技法风格来描绘中国少数民族人物,完成了他那个时期的彝族系列绘画。他把欧洲古典艺术中带有宗教情感的美转移到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人物的身上。画中人物的美里面透出神性,静谧、安详中有着善良、悲悯的情感。

      庞茂琨的古典绘画中充满着这种独特的精神性,这种精神性所散发出人的性光辉,是他绘画的特质。

      “画《苹果熟了》的时候我才20多岁,总觉得时光过得好慢,总想要改变,内心总是不满足。”庞茂琨回忆自己的年轻时代,艺术创作不断追求着“改变”,不断地尝试着很多新的创作形式。在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后,他最终回到古典,回到内心的真实。

      现实的旁观者

      然而,庞茂琨并不总满足于以那种宁静的、肖像气质的古典风格创作。“这样的绘画过分单纯,有它的局限性,我觉得绘画还是要有叙事性。绘画太单纯就会走向死胡同。”庞茂琨说。

      庞茂琨告诉记者,他在上学的时候,曾接受到的艺术教育反对故事情节化,强调艺术语言的本体化;反对文学性,要求回到绘画本身。然而,这种过于强调本体的绘画已经走到尽头。

      “强调本体语言的绘画是有局限性的,”庞茂琨说,“艺术还是要与社会生活有关,与人对生命价值的探寻、整个人生、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有关。只有逻辑和观念,失去了对生活、对更广泛意义的关切的绘画,会走向死胡同。我需要找到可以反映时代、社会特征的形式。”

      2009到2010年间,庞茂琨开始了新的系列作品的探索。他用舞台化的场景、画面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舞蹈、健美、摔跤、争斗、杂技柔术的场面,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异化现象。舞台上,角色之间各不相干,又产生新的联系。画家是这场舞台剧的导演,通过主观处理,把人和景物拼凑在一起,产生荒诞陌生的关系。

      在这个崇尚消费和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了适应社会而承担很多角色,每个人都是竭尽所能的表演者。庞茂琨的画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把当代人遭遇的现实用符号化的人物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从“古典肖像”到“生活现实”的风格过渡中,他用“理想化”、“瞬间化”、“抽象化”和“象征性”的方式去描绘现实。

      图像的边界

      从去年开始,庞茂琨在为新的系列创作寻找素材的时候,偶然发现过去的生活照片。“照片里面就有很多日常的偶然瞬间,也有表演性。只要把它做成一张情景性绘画的话,会产生一些丰富的、超乎想像的相互关系。如果把这些作为绘画,会产生很多很丰富、陌生的、荒诞的关系,以前在舞台上编排的东西,反而在生活中。”作品《末日假象》便是众多老照片中适合这种情景性绘画的素材。

      庞茂琨认为,现实本身就足够显示出对社会的评价和态度。日常普通的现代人,都具有时代的典型面貌。

      “在绘画处理上,还是用了我这段时间感兴趣的手法。比如说色彩方面进行了调整,以及真实的色彩关系的完整性,还有形体的因素、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等等。在其中一个关系上做了改变和调整以后,情境的荒诞和陌生的感觉更强烈,给人印象更深。”

      庞茂琨用电脑将照片的色彩预先处理好,制作出异样的色彩关系。“图像是时代的产物,绘画受到图像的影响是这个时代绘画的主要特点,当代绘画应该具有多样性。”庞茂琨并不回避摄影和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绘画带来的改变。他把照片和电脑处理后的图像都作为当代绘画素材,为绘画图像拓展了边界。

      艺术不仅仅是唯美

      “大众更接受唯美的、传统的东西。”庞茂琨说,“虽然,我个人也很喜欢传统的东西。但专业上长期的磨炼和实践,体会到虽然唯美是永恒的主题,但艺术仅仅是唯美的是不够的。”

      庞茂琨认为,如果一个艺术作品与它所存在的时代没有任何关联的话,就会很空虚和表面。

      古典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丰碑,但是后代的不断重复,非但没有超越反而削弱了它的意义。“古典主义不能满足和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化,不能跟这个时代进行交流,跟这个时代的丰富性、节奏不太吻合。古典主义成了逃避的出口,一个精神避难所。”庞茂琨想要走出艺术创作的“象牙塔”,想画一些与这个时代有关的东西。

      对周遭的生活情景体验的直接呈现,让庞茂琨的最新一批作品具有了现实主义的性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对现实的观看和态度,具有丰富的内涵。生活中的自己和亲朋好友,相熟的人和陌生的人,成了他的“群众演员”,表演着,接受着批判、调侃和嘲弄。

      与古典主义的唯美相区别,生活和现实存在着一种大美。它是美与丑并存的、精神性的大美。

      “很多人问我,古典肖像画的那么好,怎么要改变呢?”庞茂琨说,“如果一种风格成了一个艺术家的标签,重复多了就会变质,就像生命没有了新陈代谢。创造、创新才是艺术的本质和原动力。否则艺术就成了工艺品,不动脑筋的纯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