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专 版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纵深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地产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交易员不慎低价抛售十年期国债 光大证券再曝“国债乌龙指”
  • 光大乌龙事件警示 “T+1”与“T+0”时滞造成跨市场监管真空
  • “国债乌龙指”
    折射债市生态环境脆弱
  • 业内人士解密光大证券“信用交易”
  •  
    2013年8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交易员不慎低价抛售十年期国债 光大证券再曝“国债乌龙指”
    光大乌龙事件警示 “T+1”与“T+0”时滞造成跨市场监管真空
    “国债乌龙指”
    折射债市生态环境脆弱
    业内人士解密光大证券“信用交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债乌龙指”
    折射债市生态环境脆弱
    2013-08-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媛 ○编辑 枫林

      

      祸不单行,忙里出错。在债券交易员眼中,此次光大证券的“国债乌龙指”事件,也一定程度上显露出债市当下金融生态环境的脆弱。

      按照光大证券昨日公告,交易员在进行现券买卖点击成交报价时,误将12附息国债15债券卖价收益率报为4.20%,债券面额为1000万元,后被交易对手点击成交。这一价格高于前一日中债估值约25个基点。

      经历了“8·16”事件后,若说光大证券因短期流动性告急,急迫卖债导致失误操作,那么,在多数债券交易员看来,央行今年第8号文“现券交易一旦达成,禁止交易撤销和变更”的规定,也无形中将这一事件的影响被放大。

      “若光大没有上周五出事,再加上央行上个月没有颁布交易不能撤销的新规,挂错双边报价并不是什么大事。”上海某大型券商资深债券交易员告诉记者,今年7月央行颁布新规前,现券交易中报错价是常事,最后都以“写说明”后撤单而平息,而1000万的交易量也是交易员的基本权限,规模并不算大。

      但这也加剧了市场交易的谨慎情绪。昨日,光大国债乌龙指事件发生后,在地方债招标不佳、跨月资金或因企业缴税等因素而紧张的共同刺激下,昨日债市继续下跌,十年国债盘中一度超过4%,创下近两年来新高。

      事实上,仔细回顾今年4月份债市风暴以来,从最初的万家基金邹昱、中信证券杨辉等人因涉嫌利益输送的案件暴露,到6月份出现流动性风波,市场传闻光大等银行资金拆借时违约;再从8月初,包商银行被央行罕见的暂停代理结算资格,再到此次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让人不禁要问,为何今年来银行间债市内部风险暴露屡见不鲜?

      记者昨日采访到的市场人士认为,从微观看,上述事件均都指向了公募基金、券商、银行等各家机构债券交易的风控问题,而从整体看,已能反映整个债市生态环境的脆弱,交易各方谨慎情绪浓,以下三个方面便是佐证。

      其一、银行间市场的现券交易量不断萎靡。继6月银行间现券交易的日均环比成交量“拦腰斩”后,7月继续保持低位。中债登最新数据显示,7月,在中债登托管的债券日均结算量5927.54亿元,环比减少近18.81%。

      其二、资金拆借难度增大,机构谨慎情绪浓。记者从券商人士处了解到,在经历了6月流动性风波后,一些银行在拆借资金时,仅对银行类机构出钱,对于一些券商类机构则谨慎对待,令券商只能从基金、小型城商行处融资,加剧了流动性分布的不均衡。

      中债登8月数据显示,6月和7月在其登记的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量分别同比下降14.06%和8.59%。

      其三、债券收益率异常扭曲。一个正常的收益率曲线应是陡峭的,但目前却较为平坦,短端收益率上行较快,市场对债市预期依旧不明。

      不过,这将是银行间债市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一堂课。业内人士称,在央行规定所有银行间市场交易都需“上线”,债券交易透明化等一系列新规出台后,债市参与者都需经历的阵痛难以避免,但其交易行为的规范化,也将助力构建一条债市增长方式的转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