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焦点
  • 5:公司
  • 6:市场
  • 7:观点·专栏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专 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人物
  • A16:基金·私募
  • 黄小坚:稳中求进 自我超越
  • 立足产业研究 洞悉成长股投资的核心逻辑
  •  
    2013年9月2日   按日期查找
    A15版:基金·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A15版:基金·人物
    黄小坚:稳中求进 自我超越
    立足产业研究 洞悉成长股投资的核心逻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黄小坚:稳中求进 自我超越
    2013-09-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慧娟

      

      投资人对于市场的敬畏往往来自于对市场的深知。对于黄小坚而言,熟知后的敬畏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一种投资策略是无时无刻都能战胜市场的。在战胜市场之前必须完成自我超越。

      今年,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业绩分化严重,对于企业未来的成长性缺乏确定性判断的投资人结结实实被市场打了几个耳光。

      “人的认识是有盲区的,总会有不知道或者理解不了的新生事物的出现;而在盲区退去之后又通常会面对心理障碍,面对估值已经涨高之后的波动风险和‘难以下手’。”黄小坚习惯于审视每个投资过程中的得失,他总说,投资需要充分发现和认识自己,总结自己的盲区与障碍,不断调整并克服。

      在投资人争相涌入,这个炙手可热的领域开始催生泡沫时,黄小坚始终坚持:投资的基本原理不会变:一个是找好的企业,一个是给企业合理的评估。“好的股票如果价格贵了照样也会下跌;但是如果企业的内在盈利能力增长已经足够涵盖这个估值,那么股票就算估值高了也不会有泡沫,所以还是要回到企业的基本面。泡沫总会破灭,但并非上涨的都是泡沫。”他说,企业未来的成长性的确很难判断,不确定性很高,如果判断错误,估值就是错的,就可能直接导致投资失败。因此投资始终离不开价值评判,离不开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

      投资人难以避免人性的弱点,在研究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局限性的。“最核心的投资理念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但是要时时审视这个世界,逻辑思维需要与时俱进。”黄小坚用目前对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的评判方法不同解释了很多新兴行业而言“看起来很贵,但依然合理,”但要时刻警惕新兴产业基本面的评估比传统的基本面评估不确定性更多。

      在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十几年,黄小坚最深的感触就是投资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不停地犯错误,所以投资,常常留有遗憾。但是投资的机会更是一直存在的,就目前来说,也还有无限的需求没有满足,还有区域经济的差异,还有7%经济体的增速。

      “尤其是,人类的精神上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他并不害怕泡沫,他说,“泡沫是一个产业高速发展的催化剂。”这个钟爱于投资、不折不扣要将价值投资理念贯彻到底的投资人虽然“很守旧”,却反对偏执。他对任何一只股票都没有偏好,一切要从他的投资方式和匹配投资理念出发。

      “市场在不停地演化,新行业的名单和市值还在不停地增长,中国最精彩的投资故事可能正在渐入佳境。”他认为投资人现在要想获得收益则必须拥有总结新兴行业的能力,首先是消费类电子的几大趋势,包括智能家庭、手机支付、互联等;其次是中国短缺式行业的赶超式发展,比如环保行业等。上个十年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产能和基础建设,下个十年随着消费模式的改变内容将完全不一样,这个十年最好的投资机会自然也应该与上个十年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