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市场
  • 4:新闻·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专版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改变规则:人民币加入SDR的切入口
  • 行业龙头老大?污染超级大户
  • 外论点击
  • 贝佐斯会将
    《华盛顿邮报》
    带往何方
  • 暂停十个月的IPO让我们看清了多少问题?
  •  
    2013年9月9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评论
    改变规则:人民币加入SDR的切入口
    行业龙头老大?污染超级大户
    外论点击
    贝佐斯会将
    《华盛顿邮报》
    带往何方
    暂停十个月的IPO让我们看清了多少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贝佐斯会将
    《华盛顿邮报》
    带往何方
    2013-09-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袁晓明

      □袁晓明

      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Jeffrey Bezos)在以2.5亿美元收购久负盛名但近年陷入经营困境的《华盛顿邮报》后,近日作为《华盛顿邮报》的新主人在接受采访说,他的目标是使《华盛顿邮报》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不过人们注意到,在《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报道标题以及内容中,黄金时代一词都是打着引号的。这似乎在告诉读者,黄金时代一词在这里读起来应该有两层意思,一层当然是要强调的重点;二层似乎是在提问“可能吗?”。在我看来,后者的意义更大些。

      果然不愧是俾睨天下的《华盛顿邮报》,居然在新老板接手之时,就敢对老板的宏伟计划提出质疑。当然,他们心里也非常清楚,贝佐斯这次出手买来《华盛顿邮报》,并非是要为自己弄一个吹喇叭的部门,也许如此之诚实的质疑更能让新老板高兴,同时让外界更加高看贝佐斯先生的眼界和境界。

      那么,《华盛顿邮报》真能迎来一个贝佐斯所期望的“黄金时代”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定义一下什么是“黄金时代”。如果要与在菲尔以及凯瑟琳·格蕾厄姆主持的鼎盛时期相比,与顶住巨大压力毅然公布五角大楼文件彪炳史册的记录相比,《华盛顿邮报》的黄金时代恐怕是永远地过去了。而如果要与当今的衰败之态相比,在今后经营有一些改善的所谓“黄金时代”倒并非是虚构。笔者所说的《华盛顿邮报》衰败,其实是指美国整个传统的报纸杂志界。如今,岂止是《华盛顿邮报》面临困境,《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当年执美国主流舆论之牛耳的大报也都步入黄昏,六年前被默多克买走的《华尔街日报》改出了小型报。要不然,掌控《华盛顿邮报》八十多年的格蕾厄姆家族哪里会忍痛割爱?

      鉴于当前报纸业态的不振,一些人认为,贝佐斯出手2.5亿美元有点太阔绰了,但对于贝佐斯来说,这其实是一桩很不错的生意。试想,贝佐斯为了造一个能运行一万年的钟,在得克萨斯州西部打了一个洞,就花了4200万美元,那可是纯粹的业余爱好哦。当然,购买《华盛顿邮报》也不能排除有满足业余爱好的成分,因为贝佐斯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对文字内容行业有兴趣。千万别忘了,他的amazon.com网上商店就是从买书起家的。也许正是这样的爱好,让贝佐斯对《华盛顿邮报》动了心,也许他蓄谋已久,早就想吞吃《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老店,如今时机终于到了,他就张口吃进。

      没错,在移动互联网新时代,传统纸媒正日薄崦嵫,但并非文字内容的产品就失去了市场。事实上,大众对文字内容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消失,改变的只是将文字内容呈现给读者的方式,也就是消费者的接受方式。影像制品行业或许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五十多年来,先是录像带,后是DVD光盘曾是观众在家欣赏影片的主要来源,出租录像带、DVD的公司生意兴隆;如今,用户从互联网直接就可以下载电影了,那些出租录像带、DVD的公司几乎都倒闭了,但市场对电影、电视的制作业的需要或许更大了,影像产品的内容制作依然兴旺。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与报纸杂志同样面对严峻挑战的,还有书籍。至少在美国,电子书的比例不断增加。

      讲一个有趣的例子。在笔者居住的城市,现在已经有学区将教科书完全电子化了。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一个iPad,就不再发教科书了。在美国,教科书很贵,中小学教科书都由学校免费发放。iPad版教科书并不比教科书费钱,再加上对环保的意义,iPad教科书取代纸质教材就更有理由了。如此一来,编写教科书的公司自然不会失去市场,但出版、印刷、运输、分发环节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这些行业或许将渐渐消失。此外,达拉斯当地的图书馆也都已开始用iPad借书。

      毋庸置疑,报纸、杂志、书籍的电子化、网络化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从技术上说是如此,从下一代的习惯上看,更是如此。如今的青少年几乎都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接收信息的,难怪,就连美国《新闻周刊》那样畅销全球的周刊今天都完全电子化了。

      说起来,贝佐斯创设的Kindle电子读书器,应该是促成电子化阅读的绝招。把Kindle卖给你了,再不断卖书给你。几年前,我回国带了一台Kindle,就带着几十本书,试想,如果不是Kindle,我能带那么多纸质书吗?过去几年,美国传统的纸媒也一直在试图跟上时代潮流,除了《新闻周刊》完全电子化以外,《纽约时报》也推出了数字版,但效果不理想,一直在亏本。为什么?在诸多的因素中,报人不懂互联网、数字化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要论懂互联网、数字化,贝佐斯堪称天才、大佬、元老了,但贝佐斯缺少文字内容的原创团队和品牌,现在有了《华盛顿邮报》,内容、品牌不都齐了?

      瞧这架势,贝佐斯掌门的《华盛顿邮报》能否迈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笔者依然存疑,但新时代是注定的了。

      (作者系高级管理咨询顾问,知名专栏作者,现居美国达拉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