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调查
  • 5:新闻·市场
  • 6:新闻·财富管理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产业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人物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1号”股民的
    经验与羁绊
  • 红黑李大霄
  •  
    2013年10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人物
    “1号”股民的
    经验与羁绊
    红黑李大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1号”股民的
    经验与羁绊
    2013-10-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屈红燕

      

      深圳股东账号为1的李大霄,见证了中国本土市场每一步的发展过程,最不缺的就是“实战经验”。在他的分析框架中,能深刻地感受到时代打下的烙印,经验,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羁绊。

      只为热爱的行业

      李大霄1980年以广东省阳春县第7名的成绩考上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是电机学,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工作5年。后来跳槽到外资公司,干了7年。正是在外企工作期间,他接触到了证券行业,一发不可收。

      作为中国股市的早期涉水者,现在的投资者听都没有听过的STAQ、NET市场,都曾是李大霄的关注对象。涉及证券的七八份报纸,每一期,每篇文章,他都一一读过。甚至,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也会就某个问题咨询他。

      1997年,32岁的李大霄做了一个当时家人强烈反对的事情,从外企到了证券公司,拿的薪水只有外企的十分之一,只为自己热爱的行业,“只要给我一张桌子就足够了。”

      直到他成为公司里第一个考到全国首批咨询资格证的分析师时,这种状况还未改变。

      这期间,他在电视台做股评节目,做了10年,换了26个主持人。

      也是在这10年,“中国的股市从青涩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实战阶段;政府的政策影响力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符号意义变成实际价值,从不流通往全流通转变”,只要谈起中国股市的变化,李大霄每一个音节都咬得很重。

      分析框架遭遇考验

      中国股市诞生之初是一个“搞不好可以关了”的市场,摸着石头过河,“政策市”特征明显。政府历次在行情绝望之际打出救市组合拳,造就了市场解不开的“救市情结”,这种情结也渗透于在此环境中成长的本土证券分析师。

      作为第一批投资人,李大霄的分析框架中最倚重两大指标:一个是估值,一个是政策动向。李大霄说,这两大指标虽然简单,但非常有用,而且浅显易懂易于被投资者理解,A股的历史走势也屡屡验证这两大指标的奇效。

      但自2009年三季度,沪指攀上3000点后,这一分析框架遭到了挑战。首先,上证综指3478点时,A股的整体市盈率为29.47倍,市净率为3.73倍,从A股的历史来看,估值属于合理水平。其次,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汇金在2009年10月9日开始增持,此后汇金又在2011年10月10日、2012年4月16日和2013年6月13日进行增持。

      但这一切未能阻止A股一路下跌,随后3年多,A股从2009年最高3478点一路跌至最低1849点,漫漫熊途洗尽了投资者的耐心,也造成了部分过激的投资者转而抨击“3000点需要坚持”,“2132是钻石底”的李大霄,在此期间,李大霄也多次呼吁国家救市。

      坚持跟着政策走

      热衷于跟着政策出牌,但政策之手会不会令本来严重的问题更加严重,本来失衡的结构更加失衡?

      李大霄依然坚持,跟着政策走没有错。

      “30年来中国经济屡被唱衰,为什么拐点一直没有出现?因为我们有强大的调控能力。我们有3万亿的外汇储备,全球第一;我们有庞大的国有股,还有土地可以动用。如果搞不清楚这个道理的人,他永远是悲观的,你连这个都不相信的话,就很难在中国做投资了,就会很恐惧。”

      李大霄也坦言,沪指3000点的回撤幅度超过原来的估计,但不会抛弃原来的分析框架。

      “原来30年都是这么走的,为什么到今年就预测它走不通了?一样的,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10年前跟现在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区别,我不认为到现在这个节点政府就不能再投资了,下半年工作重点就是稳经济,有什么区别呢?”

      但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股市体量越来越大,面临的环境、资源等约束越来越多,依靠政策和估值等逻辑框架来预测股市是否还有效,仍需要时间检验。

      而且,随着投资者素质越来越高,他们的关注点除了政策、估值这些显见的指标外,更关注经济本身走势和未来流动性的演绎,能否前瞻性地回答这些问题,也注定老一代证券分析师必须跳出自己原来驾轻就熟的框架。

      在李大霄的办公室中,很难找到一本经典的经济学名著,他更看重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自己的多年的经验积累。

      股市的魅力恰恰在于,无论经历过多少次股灾,仍会有人冲入市场,并不断推高指数。市场也需要李大霄这样的异类,尝尽不同见解带来的孤独和压力,但最后这些观点,都可能成为“带着荆棘的王冠”。

      从李大霄的办公室推窗望去,蜿蜒的笔架山浓翠欲滴,仿佛燃烧着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