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诺奖暗藏醉翁之意 金融学折桂或为求解金融危机
  •  
    2013年10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诺奖暗藏醉翁之意 金融学折桂或为求解金融危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诺奖暗藏醉翁之意 金融学折桂或为求解金融危机
    2013-10-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经历了多个奖项被提前“剧透”的尴尬之后,2013年诺贝尔奖的压轴戏——经济学奖总算给全球带来些许惊喜。

      瑞典皇家科学院昨日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以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所做的实证分析。

      学界认为,相比传统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授予基础经济学理论的做法,今年的诺奖授予了偏应用的金融学。某种程度上,在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这也可视为对于本轮危机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有望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秦风

      预测长期价格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简短颁奖声明称,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

      

      “预测股票和债券未来几天或几周的价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预测这些资产在更长时期比如未来3到5年的整体价格走势,却是非常有可能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简短颁奖声明中写道。而这些发现,正是今年的三位诺奖得主所贡献的。

      诺奖评选委员会表示,上世纪60年代起,法马与几位合作者证明了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新的信息总是快速影响股价。这一发现不仅对以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市场惯例,世界各地涌现出的指数基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而席勒随后发现,股价短期内虽然很难预测,长期走势却可以预测。“如果连未来几天和几周的价格无法预测,那么预测未来几年的价格走势是不是更难?答案是否定的,正如罗伯特·席勒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的那样。”

      席勒发现,股票价格比公司派息更具波动性,然而,当股价与派息的比率处在高位时,往往容易下跌,在低位时则容易上涨。这一模型不仅适用于股票,同样适用于债券和其他资产。

      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能够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资产价格的走势,对于诸如储蓄、房屋购买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等,都至关重要。

      

      事关金融危机

      今年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诺奖委员会将经济学奖颁给这几位经济学家,应该有反思危机方面的考虑

      

      不少专家认为,诺奖评选委员会在今年全球金融危机五周年之际将经济学奖颁给几位在金融领域有专长的学者,不无特别的考虑。

      “错误定价资产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正如最近的全球经济衰退所证明的那样,类似的危机将损害整体经济。”声明说。

      事实上,在诺奖宣布之前,英国卫报就撰文质疑,作为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诺奖这一次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金融危机调整理论?

      以之前呼声一直颇高的席勒为例,早在2000年,席勒就发表了《非理性繁荣》一书,阐述股市泡沫;2005年出版了第二版,其中提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高估已达到“危险程度”,大约在一年多以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并最终酿成了次贷和全球金融危机。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产价格变动是不易捉摸的,在这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界对于资产价格是否合适、是否有泡沫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如果真的有一种理论能帮助人们解释资产价格的趋势,判断是否有泡沫,那也有望带来一种新的标准。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今年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诺奖委员会将经济学奖颁给这几位经济学家,应该也有反思危机方面的考虑。

      徐明棋称,此次资产价格相关理论获诺贝尔奖,也有助于提升外界对于这一领域的重视,今后针对有关方面的研究也会日益升温。比如,货币政策是否要针对资产价格作出调整,等等。

      

      或是一个标本

      从诺奖委员会的角度来说,将经济学奖颁给一个偏应用的学科是否妥当,还有待商榷。在这一点上,1997年的那届诺奖或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标本

      

      不过,与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相比,今年的诺奖显得有些特别。因为获奖的并非基础经济学理论,而是更偏向经济学应用分支的金融学领域。

      举例来看,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2011年,经济学诺奖授予了萨金特和西姆斯的宏观经济研究,而2010年和2009年的获奖理由则分别是失业问题研究以及新制度经济学。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让人很容易联想到1997年的那一届诺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管毅平对记者说。

      管毅平表示,不可否认,此次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本身都是很优秀的学者,他们的理论和成就也有目共睹。但从诺奖委员会的角度来说,将经济学奖颁给一个偏应用的学科是否妥当,还有待商榷。在这一点上,1997年的那届诺奖或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标本。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默顿和舒尔茨,两人因期权定价公式荣获桂冠。两人当时都受聘于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凭借舒尔茨和默顿等人组成的高级智囊团,在1994年至1997年间,LTCM业绩辉煌。资产净值从13亿美元左右,膨胀到1997年末的48亿美元,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994年28.5%、1995年42.8%、1996年40.8%、1997年17%。

      然而,就在舒尔茨和默顿这两位元老199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两人的理论却在实践中遭到了沉重打击。由于俄罗斯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LTCM基于理论模型的很多投资损失惨重,并直接导致了该公司的破产,舒尔茨和默顿也黯然隐退。

      一位研究经济学的学者告诉记者,舒尔茨和默顿的案例或许说明,理论和应用之间往往容易脱节,理论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但在付诸应用时却有不同的条件。如果把理论用错了地方,那也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后果。

      

      组合让人困惑

      在很多人看来,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名单是一个稍稍有些让人困惑的组合,其中有两位的理论观点几乎是完全对立的

      

      在1987年诺奖得主、麻省理工大学荣誉教授罗伯特·索罗看来,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组合,因为法马是有效市场理论的创始人,而席勒却是这一理论的最激烈批评者之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昨日在其微博中写道:法马和席勒对市场的理解处于对立的两极。前者认为,价格由人的理性计算形成,因此含有丰富的信息,是经济个体进行决策的可靠依据;后者则强调心理因素(动物精神)的作用,认为价格中充满误导性的“噪音”,例如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房价。

      “对立的观点同获诺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对立面。”许小年这样评述今年的诺奖名单。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市场能够有效消化所有可知信息,而投资人不能击败市场。不过,席勒等人却对这一理论嗤之以鼻。他的研究发现,投资者往往是非理性的,因此,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会形成泡沫。

      1981年,席勒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猛烈抨击有效市场理论。他在论文中写道,股票价格的波动性非常大,不可能有效反映未来盈利。2011年,《美国经济评论》将席勒的这篇文章列为该杂志百年历史中最重要的20篇论文之一,与弗里德曼、斯蒂格利茨以及克鲁格曼等人的论文相提并论。

      在评论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时,英国金融时报称,把法马和席勒同时列为诺奖得主,就好比让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分享诺奖。

      文章指出,法马被誉为有效市场假设理论之父,而来自耶鲁的席勒则恰恰是公认的有效市场理论的质疑者。

      金融时报分析说,某种程度上,法马早就应该获得诺奖,只是他的获奖时间被推迟了,所以不得不在今年与席勒分享奖项。

      2010年,法马被公认将获得当年的诺奖,因为他的利率理论与这轮金融危机联系度紧密。不过,最终,更具政治色彩的克鲁格曼挤掉了法马的名额。

      对于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内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的解释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不会对完全对立的理论颁发诺奖,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之于自然科学复杂得多,往往不同的理论是对同一研究对象不断探索的阶段性成就,讲出了同一现象不同理解和不同的侧面。所以,出现对立的经济理论同时获奖,也并非完全出乎意料。

      精彩言论

      诺奖得主尤金·法马:

      (关于“太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在我看来,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太大而不能倒”。看看那些类似的大型机构的债券定价,好像是毫无风险的,这给它们以充足的廉价融资,用于进一步的大肆扩张,而后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关于有效市场理论)泡沫是一个已经失去了原本意义的词语。它原本是指那些可预见结局的未来之事,但现在人们往往“马后炮”地用它来描述在事后看来价格太高的状况。

      诺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我对经济学着迷,因为它解决的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金融学吸引我,则是因为它与人类活动是如此紧密相连。金融的确遵循特定的数学规律,但其中也有反映人类本性的元素。

      人类社会中一些最重要的活动都需要金融的支持,尽管其体系尚未完善,但我们正在修缮它,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业内评价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保罗·葛罗伟:

      诺贝尔奖授予法马,因为他让无数人相信,金融市场是有效的;但诺奖又同时颁给了法马的死对头席勒。多么矛盾的一件事!

      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教授贾斯汀·沃尔夫斯:

      今年的诺奖可谓包容了经济学的希望和危险性,这次的获奖结果注定会引发无数辩论和无休止的争议。没有人能预见到这几位能共享同一年的诺奖。法马是有效市场理论之父,而席勒则是非有效市场之父。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复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

      法马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者(EMH),汉森是计量经济学中的GMM(广义矩)方法的发明者。席勒是基于心理学的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但他更是因为在美国IT泡沫时期抛出非理性繁荣的说法在媒体上名声大噪。席勒前两年还出版了一本《动物精神》的书,引起公众的关注。

      这三位获奖人中,法马和汉森应该没有来中国出席过学术活动。但大概10年前席勒来过中国,在上海期间我曾陪他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

      法马和席勒对市场的理解处于对立的两极。前者认为价格由人的理性计算形成,因此含有丰富的信息,是经济个体进行决策的可靠依据;后者则强调心理因素(动物精神)的作用,认为价格中充满误导性的“噪音”,例如金融危机前的美国房价。对立的观点同获诺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对立面。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

      今年的诺奖获得者的理论对警示全球未来的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仍有重大作用。金融监管当局在实施监管时也需要把人的行为变量和有效市场方面的变量纳入到决策之中,考虑到市场行为主体的反应。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讲席教授李稻葵:

      2013年三位经济学诺奖获得者:和而不同。都具有巨大的学术影响力,汉森侧重计量经济方法,相对窄一点。席勒认为资本市场往往非理性,法马认为总是“理性的”。辩论极多。前者愈来愈火,后者逐步褪色。席勒仍非常活跃,似乎永不显老,去年达沃斯到机场在大巴上聊了很久。对中国地产市场特别有兴趣。

      经济学家邹恒甫:

      诺贝尔奖之荒唐——同时给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法马认为市场有效率;席勒认为市场无效率;汉森搞技术活儿。

      外媒观点

      彭博:

      因其帮助加深对资产价格走势理解的理论,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历经50年的研究,三位获奖者建立了帮助理解资产价格波动的理论,推动了指数基金的出现,并且帮助预测了美国房地产市场过去十年的崩盘。

      他们的成果显示,要预测短期价格波动很难,但预测长期价格走势相对容易。

      华尔街日报:

      周一宣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2013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名单又增添了三位美国专家。这些获奖者都是因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成绩斐然而获此殊荣的。上周一,三位美国科学家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两天后,三位美国科学家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周一获奖的经济学家中,名气较大的是现年67岁的耶鲁大学教授席勒。他是美国住房价格指数Case-Shiller指数的创办人之一,在经济学界声名显赫。

      英国金融时报: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今年的决定,切中了各界对于这轮金融危机背后的宏观经济辩论的核心。

      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在2008年前后全球股市剧烈波动之后,遭遇了强烈的批评和质疑。席勒则提出了相反的理论,他发现,股票价格的波动要比企业派息更大。当股价与派息的比率处在高位时,往往容易下跌,在低位时则容易上涨。

      席勒还以他对于凯斯-席勒房价指数的贡献而著称。他是为数不多的成功预言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经济学家之一。(朱周良 翻译整理)

      新闻资料

      2013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瑞典皇家科学院14日宣布,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拉尔斯·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尤金·法马,1939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960年获塔夫茨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

      法马被认为是“现代金融之父”,主要研究领域是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定价。其研究理论享誉经济学界和投资学界。法马著有两本专著,并发表过100多篇学术文章,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证券溢价》、《盈利、投资和平均回报》等。

      金融市场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就由法马在1970年首次提出。1992年,法马与肯尼思·弗伦奇共同提出“法马-弗伦奇三因子模型”,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改进。模型基于对美国股市历史回报率的实证研究,解释了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受哪些风险溢价因素影响。

      拉尔斯·彼得·汉森,195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他1974年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78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汉森的主要贡献是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它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除了在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方面享有盛名外,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宏观经济学家,他的重点研究课题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他逐渐将学术兴趣转向对“系统性风险”评估及其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研究。

      罗伯特·席勒,1946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他除了是一名专业素养深厚的经济学家外,还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在国内风靡一时。

      席勒于196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房地产、公共选择等多个方面。

      席勒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两次准确预言金融泡沫破裂。在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中,他准确预言了股市泡沫。几乎在这本书开卖的同时,纽约股市出现暴跌。另外,从2003年开始他就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一年的2007年9月,他撰文称,美国即将出现房地产崩盘并将带来严重金融恐慌。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