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切不可陶醉于金融业的表面繁荣——读《美国回来了:终结经济危机,开启全新纪元》
  • 我怎么才能知道市场在想什么?—— 评《证券交易新空间》
  • 披沙录
  •  
    2013年10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切不可陶醉于金融业的表面繁荣——读《美国回来了:终结经济危机,开启全新纪元》
    我怎么才能知道市场在想什么?—— 评《证券交易新空间》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切不可陶醉于金融业的表面繁荣——读《美国回来了:终结经济危机,开启全新纪元》
    2013-10-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叶 雷

      切不可陶醉于金融业的表面繁荣

      ——读《美国回来了:终结经济危机,开启全新纪元》

      《美国回来了》

      终结经济危机,开启全新纪元

      (美)马克·赞迪 著

      邱婓娟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叶 雷

      

      虽然美国副总统拜登7月27日在新加坡演讲时公开宣称“美国回来了”,但美国信用评级巨头穆迪公司调研部、穆迪分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奥巴马政府顾问、美国众多经济复苏政策参与人马克·赞迪这本《美国回来了》,却不是附和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而是说美国已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走出,经济发展回来了。5年前,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命悬一线;5年后,美国就业在增加,楼价日趋稳定,股价回升,负债逐步下降,竞争力逐渐飙升。

      

      这一切,是怎么实现的?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吞噬了82万个就业岗位,随之而来的裁员潮又蒸发了875万个工作岗位,失业率每月以0.5%的速度上涨,很快滑入了两位数的泥潭。随着房价跳水,价值缩水超过三分之一,美国人的平均“负资产”达到5万美元,1000多万家庭房易其主,1亿多信用卡爆卡作废。股价受到重创,最低时甚至被腰斩一半,除去通胀因素后人均资产净值被打回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与之而来的是,仇富愈演愈烈,“占领华尔街”运动声势浩大,美国国库券信用率先降级,政治风险和公共债务负担攀升让美国主权信用也被降级……

      2009年4月,几乎没有人相信美国经济出现的某些积极信号是“希望曙光”;2010年,很多人仍将美国经济的弱势复苏成是“回光返照”;2011年,美国经济连续4个季度增长,但依然没有打消全球对美国经济步入复苏轨道的疑虑;到了2012年,判断开始发生根本变化,以至于在今年1月末,统计数据显示美国2012年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初值仅为-0.1%(最后确定的终值为0.4%)时,市场不仅没有恐慌,反而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强于预期”。今年,美联储将经济增长预期调整到了3.0%至3.5%,以至于4月公布美国经济增长率初值被确定为2.5%时,市场却普遍认为“弱于预期”。

      -0.1%“强于预期”,2.5%“弱于预期”,已充分确认了世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如今,虽然股市与美元汇率依然波动频繁,但整体上走出一波强势行情,连破历史纪录,美联储也已经在议息会议中开始讨论终结QE了。更主要的是,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强劲,消费贡献了近九成,投资贡献了近六成,只是还不太强劲的贸易以及政府支出稍拖了后腿。赞迪对此似乎一点也不担心,因他认为“美国工商业大幅降低了成本架构,成就了半个世纪以来空前的全球竞争”。

      在《美国回来了》中,赞迪回顾了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及其余波的来龙去脉,并对包括总统、国会、财政部、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内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如何梳理世情和美国国情、在金融危机后经济灾难中所做出的一系列非同寻常的应对决策、决策执行的情况,从救市、财政刺激方案、美联储的零利率到《多德—弗兰克法案》金融监管改革等,作了客观的描述和深入浅出的评估,主要集中在及时的财政刺激、强大的政府信用、持续推进的“能源独立”、由“再工业化”推进的制造业复兴这样几个方面。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推出了约为GDP 10%的财政刺激;2009年2月,通过的《复苏法案》又包含了一揽子近8000亿美元的4年计划方案;美联储还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购买了以万亿美元计的国库券和政府担保次债;如果加上国会创建的70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数字确实是天文般的。财政刺激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遏制了经济的自由落体,为尽早掉头回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赞迪最引以为傲的是美国政府的强大信用,他直言:“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是经济的坚强后盾,而人们常常无视现实,正是这种无知和偏见助长了形形色色的大放厥词”。正是政府担保30年期固定利率的抵押按揭贷款,才真正让房价触底反转;正是政府对金融机构、企业的援助,为日后制造业的复苏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政府的不离不弃,坚定了人们创业和投资的决心……

      过去几十年里,美国贯彻“开源、节流、调结构,提能力”的能源政策,“能源独立”趋势日益明显,不仅持续地促进了美国就业、家庭收入、政府收入的增长,也夯实了美国能源安全的基础,相对低位的油气价格带动了美国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复兴。

      金融危机使美国各个阶层充分认识到制造业复兴的重大意义,专门推出《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在新技术、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完整产业链的支持下,制造业正加速向美国“回流”,不仅包括福特、卡特彼勒、通用电气这样的大型美国企业,也有联想、东芝和空客等国外企业,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渐回升。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到2020年前,美国每年可从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出口大国夺取700亿至1150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

      

      美国这次经济重振更深刻的意义

      中美国情很不一样,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既有共性,也必然会有差异。美国经济看得见的“回来”之路,对我们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我们更应看到中美相似政策背后的差异,看到美国经济“回来”之路背后的实质性影响因素,把握趋势,未雨绸缪。

      消费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可靠的基石。同是天文数字的财政刺激,中国主要用于了投资,而美国2/3用于了临时性扩大消费,1/3用于了减免税收,中国短期之内造就了“这边风景独好”,但后劲不足,美国短期之内见效甚慢,却确立了长期利好。

      所有刺激政策都应有退出规划。赞迪为此强调:“所有刺激政策的宗旨都只是终结萧条、带动复苏,而非为长远发展开创局面;判断刺激手段的优劣,不仅要看危机时的有效性,而且要看退出后的平稳性”。美国金融危机后通过的大量刺激政策,都有完整的博弈计划和退出方案,而这,正是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所缺乏的,我国往往“开弓了就没有回头箭”,只能在路径依赖下不断加码。

      美国这一轮制造业复苏,表现出机器人技术使用、廉价能源、产品制造和技术研发相互依赖等不同于以往的特征,衬托出劳动力成本在制造业决策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在此大潮流下,如果我们不能在科技创新力、高技能人才培养上争取突破,“中国制造”的未来之路堪虞。

      对我们来说,美国这次经济重振更深刻的意义恰在于,不可沉湎于金融业的表面繁荣。从当年不可一世的荷兰到曾经日不落的英国,都因陶醉于金融业的表面繁荣而忽视了实体经济,最终都从显赫回归平淡。有鉴于我国目前正有过度放大金融价值的趋向,美国加强金融监管、推进制造业振兴,无疑是对我们的及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