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B177:信息披露
  • B178:信息披露
  • B179:信息披露
  • B180:信息披露
  • B181:信息披露
  • B182:信息披露
  • B183:信息披露
  • B184:信息披露
  • B185:信息披露
  • B186:信息披露
  • B187:信息披露
  • B188:信息披露
  • B189:信息披露
  • B190:信息披露
  • B191:信息披露
  • B192:信息披露
  • B193:信息披露
  • B194:信息披露
  • B195:信息披露
  • B196:信息披露
  • B197:信息披露
  • B198:信息披露
  • B199:信息披露
  • B200:信息披露
  • B201:信息披露
  • B202:信息披露
  • B203:信息披露
  • B204:信息披露
  • B205:信息披露
  • B206:信息披露
  • B207:信息披露
  • B208:信息披露
  • B209:信息披露
  • B210:信息披露
  • B211:信息披露
  • B212:信息披露
  • B213:信息披露
  • B214:信息披露
  • B215:信息披露
  • B216:信息披露
  • B217:信息披露
  • B218:信息披露
  • B219:信息披露
  • B220:信息披露
  • B221:信息披露
  • B222:信息披露
  • B223:信息披露
  • B224:信息披露
  • B225:信息披露
  • B226:信息披露
  • B227:信息披露
  • B228:信息披露
  • 盘活城市存量用地是土地改革最佳切入口
  • “下个月,房租要涨了啊!”
  • 美联储延迟政策
    隐含的意义
  • 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两全之策
  • 上海自贸区激发金融监管理念根本性变革
  •  
    2013年10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盘活城市存量用地是土地改革最佳切入口
    “下个月,房租要涨了啊!”
    美联储延迟政策
    隐含的意义
    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两全之策
    上海自贸区激发金融监管理念根本性变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盘活城市存量用地是土地改革最佳切入口
    2013-10-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宇嘉
      □李宇嘉

      不管从生态和耕地保护,还是从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或从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上来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通过新增土地来满足城市用地需求都非常不划算。目前城市并不缺地,缺的是遵循市场化利用效率的谈判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所以,如能将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好,完全能满足目前的用地需求。城市越大,产业升级越快,工业用地单位产出相对效率越低,就越该将低效的工业用地转换到住房发展用地。从政策和社会风险上看,利用存量涉及的风险远要小于集体土地入市。

      多种信号显示,土地制度改革或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有突破,核心是打破土地二元结构限制,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目前有两条改革途径,一条从增量入手,即集体土地全面入市;另一条从存量入手,即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城市土地。前者的困境在于法律障碍,即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下,农村集体土地须经由政府“征地”转为城市国有建设用地,才能进入市场交易,而农民无法以平等的主体身份直接参与城市土地市场交易;后者的困境在于5年修改一次的城市详细性控制规划框定了工业、居住、交通等不同用途土地在空间上的不同布局,而修改涉及国土、规划等部门的协调,用地单位利益保障等,还涉及听证会、人大表决和备案等程序,存量利用的成本比较大、周期也长。

      眼下社会各界对于土地制度改革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推进集体土地全面入市。因为,此举意味着土地要素的市场化交易,农民能以平等的主体身份直接参与交易。在房地产市场化溢价收益远大于集体土地原有用途时,城市房地产用地的瓶颈就会解除。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农村人均用地面积283平方米,而建制镇为154平方米、小城市为143平方米、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不足100平方米。如果农村人均用地面积降低到200平,则可新增建设用地556亿平方米,这是去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的17倍。

      如果农民成为土地市场供应的主体,开发商就可以和农民(村集体)直接谈判市场化土地交易,这将改变以往地方政府对于土地市场的独家垄断,而且通过规模化、低价位土地的供应,降低城市土地价值中枢,将直接冲击“土地财政”的基础,消除地方政府维持高房价和高地价的内在激励,投资型政府的职能就会褪去。再进一步,集体土地彻底的市场化改革,预示着城市房价下跌、通胀下行,资产收益分配向农民倾斜,这对于收入分配改革、新型城镇化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转变,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但是,即使上层有推动修订《土地管理法》以利推进集体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具体推动都得靠基层地方政府(甚至是村干部)去执行。值得注意的是,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人口变动对于土地的调整,土地产权登记资料残缺严重,使用权到底归谁非常不清楚,确权到人的难度非常大。当集体土地市场化的溢价收益显现出来后,实际权属的争议就更大了。即使是已明晰使用权的变更,在利益面前可能将重新陷入争议(农村很多土地变更通过“口头”完成)。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偏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的壮大,农村社会建设、村民自治和法制基础非常薄弱,农民法制意识薄弱且伸张无门,潜在的侵权空间不仅大而且难以控制。如果在产权不完整的情况下推进集体土地的市场化改革,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面前,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产权不清创造出“浑水摸鱼”的机会。事实上,近年来侵占村民土地权益的现象已进入了“日常工作流程”。例如,近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广东中山等地爆出的村干部与上级政府勾结,借发展经济之名行违法占地之实,而且行为表现明目张胆,非常嚣张,而村民在主张权利方面却无比弱势。而且,这类现象在改革开放以来屡禁不止,甚至在近年来城市范围扩展、土地价值上涨的背景下有愈演愈烈之势,根源就在于产权关系混乱。

      因此,可以推断,即使集体土地流转进入三中全会的议程,也不会推出集体土地直接入市的改革措施,试点推进是大概率事件。明晰产权是交易的基础,也是降低交易成本和农村“维稳”的保障。当务之急,依旧是夯实产权登记造册的数据基础,并通过规范既有流转(承包、增减挂钩等)程序的过程中渐进明晰有争议的产权。另外,“确权到人”后,还要强化基层土地查违的力度,才能正式将集体土地的市场化改革纳入议事日程。

      相比之下,盘活城市建成区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更可行。目前,全国644个城市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其中,工业用地的盘活更为紧迫。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工矿仓储用地平均占比33.8%,高于住宅用地21.5%的占比(国外工业用地平均占比仅为15%)。大部分工业园区的单位产出率较低,在全国的经济百强县中,1万公顷耕地转化为第二、三产业后对经济的贡献为13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37.8亿美元,差距超过10倍。此外,目前我国工业用地的集约程度很差,工业项目容积率只有0.3~0.6,而发达国家一般是1。

      工业用地闲置及利用效率低的根源,在于体制和政策。各地为了实现GDP高速增长,一方面采取行政划拨或协议出让的方式,以牺牲土地价值(工业地价仅为住宅地价的十分之一、八分之一)来降低工业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工业用地规模来做大经济规模,造成超规模用地、低效用地、土地短缺与闲置并存,很多工业园区或重复建设,或脱离本地经济实际。

      从空间上来讲,集体土地入市是城市边缘的扩张。不管从生态和耕地保护,还是从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或从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上来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通过新增土地来满足城市用地需求都非常不划算。其实,目前城市并不缺地,缺的是遵循土地市场化利用效率的谈判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所以,再多的地也填不饱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低价诱惑下的滥用和囤积。如能将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好,完全可以满足目前的用地需求。据估算,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存量为8万平方公里, 若每年能将存量工业仓储用地中1%的低效利用部分释放为居住用地,则每年可增加居住用地供应量8亿平方米,相当于每年增加居住用地出让量50%。若按2.4的平均容积率计算,则增加的建筑面积为19.2亿平方米,相当于12年住宅销售面积的一倍。城市越大,产业升级越快,工业用地单位产出相对效率越低,就越该将低效的工业用地转换到住房发展用地。而且,从政策和社会风险上看,利用存量涉及的风险(主要是修订城市规划法、政府和占地单位的谈判)也远要小于集体土地入市。

      (作者系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