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百余家企业下月有望挂牌新三板
  • 国内首只“券商基金”出炉
  • 交割日走势稳定 “操纵说”难以成立
  • 年末返佣迟迟未现身影 期货公司年关难过
  • 挪威央行连续增持新华保险H股
  • 上市公司热衷银行理财
  •  
    2013年12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百余家企业下月有望挂牌新三板
    国内首只“券商基金”出炉
    交割日走势稳定 “操纵说”难以成立
    年末返佣迟迟未现身影 期货公司年关难过
    挪威央行连续增持新华保险H股
    上市公司热衷银行理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市公司热衷银行理财
    2013-12-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金苹苹 ○编辑 于勇

      

      年末资金面的日趋紧张,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盛宴仍在继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个人客户外,上市公司也在年底收益率高时频繁出手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俨然成了银行的大客户。

      银行理财收益率高企

      随着年末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趋紧,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逐周攀升。就在上周,由于资金面风云突变,市场资金利率大幅飙升,“钱荒再起”的说法不绝于耳。受此影响,银行理财市场的收益率水平也继续冲高。

      根据普益财富的最新统计,12月14日至20日,各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673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79%;而在此前一周,商业银行共计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700款,平均预期收益率则为5.61%。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除了城商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行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部分国有大行也加入到“抢钱阵营”。记者根据财汇资讯统计发现,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目前都有预期收益达到6%以上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发售。

      不仅如此,部分产品收益率倒挂的现象仍然存在。如在目前在售的产品中,成都农商行发行的一款“天府理财至尊之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期限为46天,预期收益率达7%;而眼下投资期限在90天左右的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大体在5.5%至6.5%之间浮动。

      上市公司“血拼”高收益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年末凸显的“赚钱机会”,不但个人投资者没有放过,上市公司也紧紧抓住了这一机遇。

      根据上证资讯统计,进入12月以来,共有91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统计还显示,12月中旬以后,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12月16日至24日,共有4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且购买的资金规模达54.78亿元。

      记者查询相关公告发现,在这些上市公司中,出手大方的颇多。如红旗连锁的公告显示,该公司12月18日使用闲置募集资金及超募资金,分别用1.1亿元和5亿元购买了成都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的天府理财之“增富”机构理财产品(ZJ1316)红旗专享及成都银行发行的“汇得益机构专属”2013年73号人民币理财产品。

      中泰化学在12月也频频出手,该公司分别在12月6日、14日、17日、24日公告利用自身闲置资金购买了相关银行的理财产品。记者统计发现,短短半个多月时间,中泰化学已在年底累计购买了15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

      此前有统计显示,截至12月中旬,2013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破千亿元。统计数据显示,逾150家上市公司今年共有约1300多笔投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除部分信托理财产品以外,绝大多数是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多家上市银行和城商行,规模达到1434.9亿元。2012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量仅仅是百亿元的规模。

      上市公司虽然在年末大手笔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但投资风格颇稳健。记者查询各家公司公告发现,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都是保本保证收益型或保本浮动收益型品种;委托期限上则符合资金跨年的需求,到期日皆在2014年以后,且大多为30天至90天的期限品种。由于年末投资的特点明显,上市公司投资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非常诱人,预期收益率大体在5.5%至6%之间,个别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甚至达到7.5%。

      2012年12月,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开启了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的大门。该文件指出,上市公司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其投资的产品须符合以下条件: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年底银行有存贷比考核要求,加之最近资金利率高企,上市公司成为银行“揽储”重点对象。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多为中短期高收益品种,能较好满足上市公司的现金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