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明年经济:稳定下行区间阻止风险上翘
  • “如果不急的话,能下周再取钱吗?”
  • 不能再延续对证券市场的“工具论”定位了
  • 如果P3联盟控制了
    全球海运
  • 央行轻剂量重启逆回购的用意
  •  
    2013年12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明年经济:稳定下行区间阻止风险上翘
    “如果不急的话,能下周再取钱吗?”
    不能再延续对证券市场的“工具论”定位了
    如果P3联盟控制了
    全球海运
    央行轻剂量重启逆回购的用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明年经济:稳定下行区间阻止风险上翘
    2013-12-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4年经济运行将呈现从注重城市经济向注重农村经济、从注重国有企业向注重混合所有制企业、从注重货币宽松投放到注重控制金融体系风险、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着力培育内生经济增长点四个转变态势。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驾马车”几乎同时遭遇瓶颈的2013年之后,2014年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将是经济转型的一年,也是金融剔除风险的一年,是经济增速主动降低的一年,也是金融领域承受波动冲击的一年。

      □温建宁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回望即将过去的2013年,既有风雨兼程的艰辛,也有共克时艰的沧桑。全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但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经济难题,这次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几乎同时遭遇瓶颈。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不仅缓慢,而且复苏过程不确定性明显,存在着不断反复摆动性探底。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外向型企业承受了较大的市场压力。于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赋予了这些市场主体有效利用市场的资源整合功能,面向市场转型发展的求变求生之路。由于自身经济刺激曾经不但过度,而且强刺激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越发严重,开始从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的过剩,向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行业蔓延。这就导致了经济的整体活跃度下降,局部层面就业不充分表现突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长期徘徊不前,内需的潜力和活力不能有效释放,极大影响了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所以,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确实是解决内生性内需活力、对症下药的正确选择,这个政策举措的最终实现任重而道远。

      由于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不顾实力大建楼堂馆所,不惜代价大搞政绩工程,致使地方债务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出现了较快速度累积。这就导致大量重复的投资,产能过剩加剧,既制约了政府投资的效率,也损害了政府投资能力的发挥。因此,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行为边界,让“看不见的手”回归本位恪守规矩,既是维护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效用的需要,也是维护政府信用、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

      由于商业银行过度追求利润率,短期内超量发行理财产品,为了逃避金融监管,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不仅大量不良资产表外化,而且影子银行大行其道。这就把银行业放在了风险频发的境地,随时会受到理财产品兑付危急的冲击,随时面临表外资产恶化风险的冲击,随时面临影子银行窟窿显性化的冲击……所有这些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最终都有可能酿成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业的风险暴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回顾银行业的问题,不能不提无序、失范的金融创新,也不能不提兑付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在货币正常收紧条件下,银行业过度扩张的风险,就会水落石出。

      2013年银行业确实不太平。作为高端行业,银行业很难超越经济环境,独自走出独立发展的路子。这是因为银行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银行业并不是新财富的创造者,只是新财富的寄生者,要么分享制造业创造的新财富,要么蚕食商贸企业创造的利润。

      当其他行业陷入中低速发展,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的时候,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利润率不会太高才对,总体会和社会平均水平相一致,随之相对应地有所降低的。但是,2012年上市银行的财务报表,却反映出完全相反的情况,银行业利润一枝独秀,不但行业平均利润率超过30%,甚至个别经营激进的银行,居然达到了60%以上,似乎脱离了地心吸引力,以至于有些银行行长都表示,赚钱都赚到不好意思说的程度。

      显然,银行业“放卫星”式的高增长,不可能具有持续性。原因很简单,2012年银行的高利润,是靠未到兑付期的理财产品,靠影子银行大举谋利,靠表外资产粉饰太平,靠掩盖风险超常规发展这些非常道的利润取得的,本来就有竭泽而渔之嫌。于是,当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收敛,而国内由于经济收缩持续,人民币同样结束宽松状态,实体经济中的问题就自然加速传导到银行业,叠加银行自身过度创新的风险,整个金融体系风险骤增。

      在经济刺激阶段的宽松货币条件下,从来不是问题的“钱紧”或“缺钱”,就成了银行运营的最大安全问题。今年6月,以及12月这两个时间节点,出现两次突如其来的“钱荒”,也就不难解释了。观察发现,“钱荒”既冲击了银行体系的正常经营,对个别银行支付信用造成伤害,还波及证券市场, 6月那次“钱荒”,引起股市大恐慌,逼使沪指大幅下跌至1849点,年底这次“钱荒”破坏力虽不及前次,但沪指还是毫无征兆地跌破了2100点,让多少国民财富转瞬之间蒸发殆尽。

      站在新年景的门口,前瞻来年的经济愿景,笔者以为要看清未来经济的走势,一定要结合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任务,充分认识稳中求进的经济总指方针,把目光集中到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防控债务风险”关键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判断上来。据此,笔者将2014年经济运行态势简要概括为如下四个转变。

      首先,从注重城市经济发展,向注重农村经济发展转变。预计元旦之后,中央一号文件将聚焦粮食安全,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上升到战略性位置,各种经济资源将随之向农业聚集。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以现代农业经济为依托,县域经济将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

      其次,从注重国有企业发展,向注重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对此,上海已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开启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这预示着2014年将告别“国进民退”时代,国有经济成分有必要自我约束,步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期,将退出房地产等竞争领域,超大城市房地产极有可能出现较大变局。

      其三,从注重货币宽松投放,向控制金融体系风险转变。说到底,2014年银行业面临的考验可能更大,货币供给回归常态,是对行业最大的考验。这也能合理解释银监会为什么在年末突然叫停被小银行看好的社区银行,并加大设立和监管的标准了。

      其四,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培育内生经济增长点转变。在经济高涨时,资本市场是财富的蓄水池;经济低谷时,资本市场是复苏的培育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资本市场则面临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 2014年是经济转型的一年,也是金融剔除风险的一年,是经济增速主动降低的一年,也是金融领域承受波动冲击的一年。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