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市场
  • A7:数据·图表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证监会抽查新股发行定价过程
  • 内幕交易圈
    起底
  • IPO重启后首只新股
    17日挂牌上交所
  • IPO改革不该是“孤独革命”
  • 一周千亿资金入场奔打新
  •  
    2014年1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证监会抽查新股发行定价过程
    内幕交易圈
    起底
    IPO重启后首只新股
    17日挂牌上交所
    IPO改革不该是“孤独革命”
    一周千亿资金入场奔打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IPO改革不该是“孤独革命”
    2014-01-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马婧妤 ○编辑 剑鸣

      记 者

      观 察

      ⊙记者 马婧妤 ○编辑 剑鸣

      

      犹记得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诞生之初,舆论将此次改革喻为“IPO革命”,借此意指此次改革在市场化道路上迈出的步伐之大。而新股发行在新政指导下实质性重启后,这场“革命”却在全市场全天候的密集关注中,多少显出了一丝“孤独”的意味。

      说它“孤独”,首先来自于市场各方对IPO重启初期发行现实的不理解。“不理解点”集中于三方面:第一,为什么发行改革以抑制三高、超募为目的,却出现了奥赛康这样的高价发行和天量老股转让;第二,为什么发行改革实施意见已经发布了,证监会还要再发文进行过程监管;第三,为什么发行人及中介机构置利益于不顾,出现了众信旅游这样96%极高比例价格剔除的现象。

      笔者看来,不理解奥赛康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76%高定价的,很可能也会在理解众信旅游低于行业平均市盈率40%多的低定价上栽跟头。将“不理解”直接归结于制度不合理,未免有些粗放,我们或许也该向“不理解”本身问个为什么。

      此次发行体制改革以前,发行市盈率框定25%红线、券商不具备自主配售权,为缓解三高和超募问题,“市场化”改革本身在行进过程中仍然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在当时的制度规则下,发行人与承销商依规则做出客观、经济选择所带来的客观结果就是:不同个股的定价相对于行业平均市盈率的浮动是有限的、网下配售也不会出现价低者得的现象。

      与此同时,历次发行改革在政策层面出台的文件,都是1+N,即一份发行改革实施意见加承销、信息披露等方面的N个配套细则。“过程监管”,对发行改革而言,也是个新词。

      以历史情况反观本轮“IPO革命”,此次发行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监管层“质量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取消定价上限的同时,引入券商自主配售机制,这既是市场各界曾经集中“点赞”的改革关键点,也意味着,监管层将把之前花在事先审批上的精力,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发行人定价有了更宽泛的选择空间;券商配售也不再“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类似奥赛康、众信旅游这样目前市场“看不懂”的发行个案不会是最后一例,“过程监管”在证监会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也将成为一个不陌生的词汇。我们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懂了。

      三高、超募是各方一致认同的我国市场痼疾,既为痼疾,必有其根源和土壤,这个土壤绝不仅仅是制度性的,也在相当程度上是习惯的、文化的。制度好改,习惯、文化则不。

      而“懂”也并非“存在即合理”的“懂”。“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各方真正做到了尽职履责,经市场广泛征求意见而讨论通过的既有制度,应当得到良好遵守——其中既包括给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松绑的部分,也包括新的监管要求和禁止性规定。卖者有责是买者自负的前提,“好处均占,责任不负”在什么样的市场都难以求得理解。

      除去需要一定时间来慢慢消解的“理解”困局,IPO改革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该是一场“孤独革命”。

      IPO改革首先不该是孤独的制度革命。

      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发行体制改革有其复杂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发行作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服务的“入口”并不是孤立的,在市、退市同样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上市环节的质地,解决发行市场的问题,只在发行市场下大招儿、狠招儿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因此,在推进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捋顺退市机制,将既有政策执行到位,建立常态化的退市通道,使公司既能市场化地来,就能市场化地走;需要加强上市公司在板期间的监管,大股东稳定股价预案、减持与价格挂钩、制定并履行分红方案的制度已经建立,还须完善并执行,将对未履约公司的监管和处罚做实;需要带动全体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共同进步,进一步从严执法,将维护投资者知情权、参与权、投资回报和求偿权的措施落实到位。

      下转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