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新闻·市场
  • 3:新闻·财富管理
  • 4:新闻·公司
  • 5:新闻·公司
  • 6:人物
  • 7:评论
  • 8:研究·宏观
  • 9:数据·图表
  • 10:股市行情
  • 11:市场数据
  • 12:专栏
  • 13:公司·信息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伯南克“最后一班” 新兴市场压力才开始
  • 是非伯南克 优秀危机管理者却未能预见危机
  •  
    2014年1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人物
    伯南克“最后一班” 新兴市场压力才开始
    是非伯南克 优秀危机管理者却未能预见危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是非伯南克 优秀危机管理者却未能预见危机
    2014-01-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褒也好,贬也罢,伯南克将在1月31日美联储今年的第一次例会后,正式结束自己跌宕起伏的两届主席任期。或许和他的前任格林斯潘一样,伯南克的功过是非,最终还是要交由时间来证明。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龚维松

      时势造英雄,但也会毁了一位英雄。

      本·伯南克就是这样一位矛盾中的人物。

      在支持者心目中,学院派出身的伯南克是一位拥有绝对大智慧的领导者。正是他推崇和实施的量化宽松(QE),帮助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而作为危机震中的美国,现如今甚至已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

      而在批评者看来,伯南克在关键时候的犹豫不决和出手迟疑,使得这轮金融危机最终全面爆发,并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破坏力。而贴有伯南克标签的QE,则被一些人视为给美国和全球埋下了新的“定时炸弹”。甚至连得了好处的奥巴马也“过河拆桥”,公开放言“炒掉”伯南克。

      QE代言人

      对QE策略运用登峰造极

      2002年,在美国经济仍未完全摆脱网络科技泡沫和“9·11”事件的阴霾、通缩压力犹存之际,刚刚从大学教授变身美联储理事的伯南克,因为公开引用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从直升机上撒钱”的言论,一炮走红,并由此赢得了“直升机本”的名号,QE的标签就此被牢牢贴上。

      四年后,当伯南克从格林斯潘手中接过美联储的指挥棒,这位曾经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终于有机会将他的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一次、二次、三次,伯南克一次次挑战着外界对美国“量化宽松”的预期底线。“我要飞得更高!”“直升机本”不断向全世界发出他的量化宽松宣言。

      伯南克作为美联储主席射出的现在为人熟知的“第一支箭”,始于2008年的12月,也就是雷曼破产三个月后。在当年的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临时决定将原定一天的会议延期为两天,并出台了超出市场预期的“一步到位”式降息。在此次会议上,伯南克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猛砍75基点,将利率降至零到0.25%的零区间。之前市场预期的最大降幅也只有50基点。体现伯南克领导艺术的是,此次决定得到了十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策成员的一致同意。

      这次的大幅降息,标志着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迈出了空前的步伐。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帮助经济摆脱衰退,美联储自2007年9月18日启动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一轮降息周期。经过连续十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累计下降了超过500基点。

      在2008年12月的会议上,美联储还为随后的QE出炉埋下了伏笔。当时伯南克曾强调,即便是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美联储也还有一系列可以刺激经济的手段,包括效仿日本央行的做法提供流动性。

      水到渠成之后,2009年的3月18日,伯南克的“QE第一弹”强势发射:美联储宣布,为有效改善私营信贷市场环境,当局将在未来六个月购买总额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也是美国央行时隔40年来首次出手干预国债价格。与此同时,美联储还宣布将收购“两房”发行或担保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规模扩大至1.45万亿美元。

      在接受上证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时,瑞士信贷知名经济学家陶冬形容伯南克启动QE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央行运作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

      在迈出了第一步后,“直升机本”的QE冲动有增无减。一年后,伯南克在2010年的11月初兑现了二次量化宽松的承诺,宣布在2011年年中前收购6000亿美元国债,QE2正式面世。

      在很多批评人士看来,伯南克一再推行量化宽松的立场本身并无不妥,但他对于这一政策及其效果的过分“痴迷”以及对控制潜在风险的盲目自信,却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想。于是乎,在QE2周年之际,他再一次祭出了升级版的量化宽松利器——QE3。

      在2012年9月宣布的新一轮资产收购计划中,伯南克史无前例地推出了所谓“开放式”购债方案,宣布在扭转操作的基础上,每月再买入4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由于美联储并未给此次的资产收购计划设定具体的期限,其规模理论上是可以无限增加的。几个月后的12月份,伯南克再次宣布为QE3扩容,从2013年1月开始每月加购450亿美元美国国债。

      伯南克持续推行QE的一个最直接结果,就是无限吹大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后者在最近几年几乎每年上一个数量级。从雷曼兄弟破产前的9000多亿美元,飙升到去年1月创纪录的3万亿美元,眼下更是已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

      作为公认的QE代言人,伯南克对于这一策略的大胆运用令很多业内人士都深感折服。

      安本资产亚太策略和资产配置主管彼得·埃尔斯顿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当短期利率来到零,进一步的降息就没有了空间。因此,央行必须寻求通过大规模资产收购来压低长期利率,也就是所谓的QE。他直言:“考虑到这其中的复杂性,我认为伯南克对QE策略的运用和管理可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不可否认,作为一位学院派的美联储掌门人,伯南克在位期间在政策制定上有太多的创新和大胆的突破,不仅仅是QE,还有扭转操作、前瞻指引等等。

      《时代》英雄

      指引美国经济挺过金融危机

      作为曾执教普林斯顿大学长达17年的学界翘楚,伯南克进入美联储最高决策层的时机可谓再糟糕不过了。

      2006年2月1日,伯南克临危受命,从格林斯潘手中接过了美联储的指挥棒。当时,美国经济正处在继“9·11”事件之后最不稳定的时期,高通胀、资产价格泡沫和双赤字,等等,是摆在伯南克面前的现实难题。

      更不幸的是,就在伯南克入主美联储一年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在2008年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酿成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今年的年度话题是经济衰退。如果没有伯南克,经济状况将更差。”将伯南克评选为2009年年度人物之首的《时代》杂志这样总结说。该杂志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感叹说,如果没有伯南克的艰苦努力,美国的失业率会更高、房屋提前赎回会更多、饥饿问题会更严重。

      曾经供职于美联储的摩根大通美国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费罗利在回复上证报记者的邮件中这样写道:伯南克更应该得到称颂而非指责。伯南克作为美联储主席的表现堪称优秀,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成功地指引美国经济挺过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费罗利等人看来,伯南克有着与他这份工作绝配的个人品质:沉着冷静、深思熟虑。

      “我认为他很好地管理了QE。为了支持经济,他需要承担一定的政策风险。最终的结果表明,量化宽松的好处要远远超过了成本,后者看似可以忽略不计。”

      经过了美联储的QE“车轮战”后,美国经济的确也出现了一些改善的迹象。在本月前不久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上调对美国经济的增长预测,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8%,较去年10月的预期高了0.2个百分点。包括IMF在内的一些机构认为,美国经济已开始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这在近年来实属罕见。

      另一方面,美国股市也一直是QE的最大拥趸和受益者。从2009年3月中旬伯南克推出首轮QE算起,迄今美股标普500指数已累计涨了超过160%,并不断刷新历史高点。

      安本资产埃尔斯顿坦言,毫无疑问,在伯南克领导下不断膨胀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会在未来带来很多问题,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如果美联储等中央银行过去几年没有做出那样的回应,全球经济现在可能要糟得多。

      伯南克带来的另一个贡献,被认为是提升了美联储的透明度。“伯南克让美联储变得更加透明,这将是他离任后仍能留下的一大遗产。”费罗利说。

      有人评价说,伯南克成功地改变了美联储这样一个曾经如此致力于保密的机构。也就是在20年前,美联储连何时决定调整利率都不对外披露,更不要说解释调整利率的原因了。

      而如今,在伯南克的任上,美联储历史性地开启了不定期的主席新闻发布会制度。每年的几次例会后,伯南克都会如约面见新闻媒体,回答记者提问,就经济政策、通胀、利率展望等释疑解惑。

      在对外沟通方面,总体上伯南克也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在这方面,最知名的案例莫过于“杰克逊霍尔讲话”。2010年8月,伯南克在一年一度的杰克逊霍尔央行研讨会上首次放出话来,暗示会有第二轮QE出炉,由此也点燃了金融市场的新一轮涨势。果然,几个月后,QE2如期而至。

      美联储在加强市场沟通方面的另一个成功案例,是对于利率的前瞻指引。从市场开始出现朦胧的退出预期后,美联储就开始在政策声明中不断强调要“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超低利率水平的承诺。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可能减弱QE退出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而从股市过去几个月的表现看,即便在美联储去年12月宣布QE退出方案后,美股也依然在不断创出新的历史高点。

      格老宿命?

      市场中人不能看得懂他

      如同他的前任格林斯潘,伯南克在公众眼中也像是个谜。安本资产的埃尔斯顿表示,伯南克的工作要求他对市场的理解要强于其他任何人,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要求,市场上的其他人不能看得懂他。

      神秘或许是好事,但往往也意味着争议。在众多对于伯南克的褒扬和赞誉中,也不乏对他的质疑。

      “我的猜想是,外界的终极评判很可能是,在2008年第三季度,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没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货币环境急剧收紧,从而最终诱发了自大萧条以来最深重的经济衰退。而在那时,伯南克是美联储的主席。”ING银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蒂姆·康顿告诉上证报记者。

      出手救市不及时,是伯南克受到诟病的一大把柄。2008年的9月16日,也就是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之后第三天,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毅然决然地在议息会议后宣布,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2%不变,令市场哗然。

      伯南克敢于顶住巨大压力不采取降息措施,在当时被认为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直到几周后的10月8日,手忙脚乱的美联储才联手欧元区、英国、加拿大、瑞典等央行宣布紧急降息50基点;当月月底,美联储再次在理性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降息50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拉低至1%。

      恰恰是这短短几周的延误,被一些人视为伯南克错过了救市的最佳时机。

      伯南克的另一大“罪过”,则是在应对雷曼兄弟危机的“不作为”上。据业内透露,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对贝尔斯登、美林等陷入困境的大行的援助,但对于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美联储至少从结果来看并没有做出太多努力。最终,这家大行在2008年9月中旬宣布申请破产,由此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演变为一场数十年来罕见的全球金融风暴。

      瑞士信贷的陶冬曾经算了一笔账:如果当初美国当局出手救雷曼,成本应该不超过60亿美元,但雷曼最终破产却使全世界最终营救金融体系的成本超过至少1.3万亿。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即便是一些对伯南克赞赏有加的人士,也并不掩饰对他的些许失望。

      费罗利表示,伯南克最大的失误则在于,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对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稍显犹豫。

      美国纳罗夫经济顾问公司的创始人乔·纳罗夫则直言,伯南克是“优秀的危机管理者”,但却未能预见危机。“鉴于此,他对楼市和金融市场泡沫破裂要承担部分责任。”

      围绕伯南克的另一大争议在于QE。尽管QE被很多人认为是美国经济的救命稻草,也对此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

      华尔街知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学者史蒂芬·罗奇就认为,美联储的QE政策最终导致占美国经济70%的消费者沦为“僵尸”。尽管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这轮危机中大概翻了三倍,美国的消费还是前所未有地回落。自2008年初以来的19个季度中,美国计入通胀因素后的消费支出年增速平均仅为0.7%,远不及截至2006年的前11年中平均3.6%的年增速。

      瑞士信贷的陶冬一直是QE的反对者。在他看来,前两轮QE没有救到美国经济,QE3也不会。“QE就好比兴奋剂,吃得越多,迷幻的效果维持得就越短。”

      覆水难收。伯南克通过数轮QE释放了巨量流动性,如何回收是一个大问题,对美国如此,对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亦是如此。

      一些人怀疑,伯南克离任后,可能最终难逃他的前任格林斯潘的宿命。在当权期间,格林斯潘声望极高,备受尊崇。但在他2006年退休后,格老却每每被大家描述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好消息在于,对伯南克而言,他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QE3终于在他离任前开始退出。现在,球已经踢到了他的继任者耶伦脚下。

      “在很多方面而言,伯南克都成功地清理了格林斯潘留下的烂摊子。现在的问题在于,耶伦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扫清伯南克留下的烂摊子。”埃尔斯顿说。

      等到耶伦成功清理完伯南克留下的“摊子”之时,或许更适合对这位谜一样的美联储主席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