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广告
  • 6:新闻·财富管理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最亲密的同盟者
    在“硅谷商战”中兵戎相见
  • 披沙录
  • 雍正帝的改革
    是怎么走入死胡同的
  •  
    2014年2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最亲密的同盟者
    在“硅谷商战”中兵戎相见
    披沙录
    雍正帝的改革
    是怎么走入死胡同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最亲密的同盟者
    在“硅谷商战”中兵戎相见
    2014-02-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移动风暴》
      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
      (美)弗雷德·沃格尔斯坦 著
      朱邦芊 译
      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评《移动风暴: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

      ⊙杰 夫

      

      弗雷德·沃格尔斯坦的这本《移动风暴》,多少让人联想到查尔斯·亚瑟的《数字战争》。

      在《数字战争》中所描述的苹果与谷歌两大科技巨头的移动平台之争,到了《移动风暴》则给予了更鲜活、深入细节的披露。当然,《数字战争》从1998年写起,因为按照亚瑟的观点,这一年,“苹果、谷歌和微软首次发现彼此共享着同一片数码空间。他们无法了解即将到来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可以改变世界”,然后一直写到史蒂夫·乔布斯去世的2011年。而《移动风暴》干脆直接从2007年开始写起,重点讲述苹果研发iPhone、谷歌开发安卓系统以及彼此展开激烈的竞争,故事持续讲到2013年,就连《纸牌屋》第一季都播完了。不过,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数字战争》讲的是微软、苹果、谷歌“三国演义”,而《移动风波》直接过渡到了苹果、谷歌的“双雄争霸”。

      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从“三国演义”到“双雄争霸”的这段互联网演变史,那就是:

      战争升级,风暴来袭!

      或许在沃格尔斯坦看来,在已经到来的事关移动互联的平台战争中,微软早已不复当年勇,至少已排在了第二梯队。跟微软差不多,实力不容小觑未来有待观察的尚有:主营在线拍卖的eBay、如今风头正劲的亚马逊、或作为社交巨头的Facebook。这一点,沃格尔斯坦与亚瑟两位似乎英雄所见略同,微软当年如日中天的时候遗世独立,傲视群雄,只可惜后来投鼠忌器(身陷反垄断调查,差点遭分拆命运)、犯了大公司病,遂在搜索技术、移动音乐、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屡屡错失良机,于是,史蒂夫·乔布斯王者归来东山再起,而从搜索服务到操作系统到娱乐传媒再到消费电子产品(谷歌眼镜),一群只不过想改变世界的“技术宅男”真的引爆了在全球范围的创新革命。

      而另一方面,这又涉及一场平台之争。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人们可以阅读书籍、报刊,观赏视频,收听音乐,还可收看电视、玩网络游戏,而且在可见的将来,不管是5年还是10年,必然有两个多:第一,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二,每天连接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公交地铁上的“低头族”,客厅文化中的“前倾看”,这些无不是对移动浪潮来袭的绝佳演绎。“如今,全世界每年售出的手机多达18亿部,而在未来的5年至10年,售出的大多数将会是智能手机。”沃格尔斯坦写道,“这场战斗的赌注比以往任何一场商战都要大得多。”就IT产业而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人先后目睹了苹果电脑与IBM、微软与网景的交锋,他们分别争夺的是大众个人电脑、互联网的平台入口,如今,从苹果到谷歌甚至微软、索尼、亚马逊等都在抢占基于便携设备的移动互联平台,从而覆盖和控制相关产业。像苹果的i系列(iPod、iPhone、iPad、iTune)、谷歌的眼镜、微软与诺基亚合作的手机和Xbox、索尼的PS4、亚马逊的Kindle等等,无不如此。事实证明,这类“硅谷商战”,往往赢家通吃,输家则前景堪忧,或干脆被淘汰出局。

      在这场利益少则数十亿美元,多则上千亿的布局较量中,目前也只有苹果、谷歌在真正主导市场且彼此明争暗斗、不分上下。对此,沃格尔斯坦一再强调,“不论Facebook、亚马逊、Netflix和微软的实力如何强大,当前他们都还得以苹果和谷歌这两家公司为主要渠道,来接触大量受众。”“现在,请自问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控制了节目的内容?是你的有线电视公司。又是谁控制了智能手机上的内容?归根到底,还是苹果和谷歌。”“正是在人们大规模重新审视技术、媒体和传播如何交叉的过程中,主宰这一全新格局的两家世界顶尖公司掀起了一场刀光剑影的较量。”“截至2013年年中,单是这两家公司持有的资金加在一起,就有2000亿美元,这不但足以为其受众购买和(或)融资制作海量的内容,实际上还足以买下大半个好莱坞。”

      就是这样两家更像媒体的科技公司,一个制造电子设备推行封闭式控制体系,一个开发安卓手机倡导开放式软件系统——就在2007年,两家突然发现彼此在便携式智能终端、移动平台的布局中狭路相逢。

      这也就是为什么《移动风暴》要从2007年写起的原因。弗雷德·沃格尔斯坦想让大众知道,今天人们习以为常、视之为理所当然的苹果产品、安卓系统,在问世之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包括为了使项目取得进展、让产品顺利交到消费者手中,那些参与者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怒吼、歇斯底里、沮丧、背叛、惊慌和恐惧,也包括这两家公司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微软,曾海誓山盟相约白头到老。关于这一点,格尔斯坦的描述非常有趣:“(他们)不仅是事业伙伴,还是精神盟友——两家公司分别是技术革命中的阴阳两极,相济相生——他们这对冤家曾经是美国商业史上最亲密的同盟者之一。”可结果呢,事与愿违,利字当头,彼此渐生龃龉、矛盾不断,以至于最后刀兵相见。这说的是乔布斯认定谷歌研发的安卓抄袭了苹果的多项专利、甚至搭载安卓平台的最大手机制造商三星也是在模仿苹果的设计。而谷歌阵营则认为,乔布斯的指控纯属无稽之谈。为此,两家除了在商场厮杀外,还将战火燃至法庭,而且四面出击、旷日持久。

      说到了法庭诉讼,沃格尔斯坦还揭示了一些常常被忽略的、却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尽管苹果已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诉讼,但实际上还从没有起诉过谷歌公司本身。苹果只起诉了三星、HTC和摩托罗拉等安卓手机的厂商。谷歌私下猜测,苹果心里明白,如果把两部手机并排摆放,说服法官或陪审团相信这是盗窃案件,相对比较容易,而要证明盗窃软件则要难得多——尤其是安卓这样的软件,运营商和制造商可以对其任意更改,并且谷歌也是免费发放的。“苹果与谷歌之战是这个时代最险恶、时间最长,也是最公开的商业战争。”

      《移动风暴》记录的正是“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但比较亚瑟在《数字战争》里开放式的结尾,沃格尔斯坦的预测更具倾向性:“在本书的结尾,读者会了解,在这场苹果与谷歌的大战中,我认为哪家会最终获胜。”但同时他也指出,“读者也会对每一方为了不被淘汰而拼命奋斗的艰难历程肃然起敬,并可能为自己曾偏袒任何一方而感到内疚。”重点是,如今乔布斯走了,所以苹果与谷歌之战,谁更容易脱颖而出答案已然分明。书的最后,沃格尔斯坦借著名科技对冲基金投资人丹·本顿之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指蒂姆·库克,苹果现任CEO)为什么不给我们说一下你对未来的看法呢?”而充满自信的本顿自认,谷歌如今在描绘未来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沃格尔斯坦的判断并不空穴来风。正如他所说,“本书是2年、7年或16年工作的结果,这取决于阁下如何计算时间了”。沃格尔斯坦先后供职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财富》和《连线》杂志,从1997年就开始追踪研究高科技公司,自2007年苹果iPhone面世迄今,沃格尔斯坦就一直在写有关移动革命的报道和相关文章。从2011年起他又转到本书项目的报道与写作。《移动风暴》是100多次采访、数千页图书、报纸和杂志的文章、庭审笔录与证词、作者本人参与的数十次行业会议、苹果诉三星专利案等材料搜集后的产物。沃格尔斯坦对此非常自豪,这份自豪背后也是一份自信,他自信于他对苹果大战谷歌来龙去脉的熟悉,而这恰恰赋予了《移动风暴》作为相关文献的历史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