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要闻
  • 5:新闻·市场
  • 6:新闻·财富管理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Tesla创新叫好低价叫座 兵不血刃初战告捷
  • 年后引爆新能源汽车热情 或进入政策蜜月期
  • Tesla在中国可以走多远
  •  
    2014年2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T2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2版:汽车周刊
    Tesla创新叫好低价叫座 兵不血刃初战告捷
    年后引爆新能源汽车热情 或进入政策蜜月期
    Tesla在中国可以走多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Tesla在中国可以走多远
    2014-0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吴琼

      

      在为Tesla鼓掌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一些不足之处,姑且泼个冷水。

      Tesla创新者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中国有句名言为“南橘北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曾写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首先,曾经为小米创始人雷军称道的Tesla互联网体验,在中国暂时无法施展。一位同行曾在中国的Tesla里无比兴奋地发了一条twitter,正当他认为“传统的高科技已经颠覆了对汽车的基本认知”而想和小伙伴炫耀时,却发现自己的手机端无法登录twitter。当高科技的汽车遇到了中国环境时,似乎那些又新又酷的武器很多都失效了。在美国已经拥有一辆Tesla的易到用车CEO周航发问道:“在中国,如何解决地图和音乐服务问题?”为周航所称道的“全时在线诊断”功能也将碰壁。在美国,周航有一次很棒的体验,“驾驶的Tesla在超级充电站充不上电,电话到Tesla支持热线,客户经理马上在后台查看车辆实时状态,判断车辆没问题,建议换相邻充电桩再试,搞定!”而在中国,是否能够实现这样即时而精确的服务,现在还不能肯定。

      其次,Tesla无论如何创新,都逃不开作为汽车工具的使命。通常消费者真正拿到车(各类税费),通常需要耗资上百万元。拥有这样一款车,通常会拉出去向伙伴们炫炫,但由于中国没有多少充电桩、无法长途行驶。尽管有消息称,将安排第三方公司为车主装充电桩。但事实上中国能解决车库充电电桩的用户并不多。而在欧美主要市场,Tesla开展了“超级充电站”项目,理论充电功率高达120kW,20分钟即可充一半的电,充电半小时约行驶170英里(274公里),相当于普通充电站的十几倍。事实上,即使在充电基础设备较齐备的美国,这也只是理想状态。春节期间,周航驾驶着Tesla进行其北美之旅时表示:“仍有很强烈的长途恐惧症。在Tesla的super charing station充了两次电,基本上要半小时才能充50%,加上损耗,也就能跑个200km(真不敢多跑了,怕歇在路上)。电动车目前可以作为第二台车使用,肯定不能作为唯一或第一用车,否则你会焦虑得很。”

      作为一个创新型的企业,Tesla在中国将面对更多难题。如果它真如自己提倡的那样,那么就不应该执著于多卖多少车,而是真正下工夫培育用户体验,哪怕自己砸钱建立配套设备来提高产品服务口碑。毕竟,现在购买Tesla的车主,多是一些容忍度较高的极客们。如果有一天他们也无法忍受了,那么Tesla在中国的发展将变得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