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要闻
  • 5:新闻·市场
  • 6:新闻·财富管理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元月高增长不改全年外贸波动大格局
  • 投行争夺中国业务潜规则:争夺IPO公司高管子女入职
  • 应对“老龄化”根本之道在于建设创新社会
  • 房企跨界银行
    的近谋远略
  • 尽快将上市公司
    治理评级纳入退市指标
  •  
    2014年2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元月高增长不改全年外贸波动大格局
    投行争夺中国业务潜规则:争夺IPO公司高管子女入职
    应对“老龄化”根本之道在于建设创新社会
    房企跨界银行
    的近谋远略
    尽快将上市公司
    治理评级纳入退市指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元月高增长不改全年外贸波动大格局
    2014-0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今年1月高增长的外贸数据超出了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们的预期,考虑到去年同期的高增长基数,我国外贸增长之迅速、之强劲,就愈加显得突出了。就总体而言,初级产品进口增长是好事,但其短期内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最大副作用就是对国内同类产业的“价格破坏”压力。还需正视的是,1月的走势到底不能代表全年。当下的国际经济格局注定了今明两年我国外贸稳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波动也较大,且压力与波动主要源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伙伴。

      □梅新育

      在去年底展望今年中国经济前景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论者都不怎么看好进出口,但刚刚公布的2014年1月外贸数据超出了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们的预期:进出口总值2.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7.6%;进口1.07万亿元,增长7%;贸易顺差1948.5亿元,扩大11%。按美元计价,1月进出口总值3824亿,增长10.3%;其中出口2071.3亿美元,增长10.6%;进口1752.7亿美元,增长10%;贸易顺差318.6亿美元,扩大了14%。

      更难得的是,今年1月外贸的高增长并不是建立在去年低增长乃至负增长的基数之上,而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同样高增长的基数之上的。因此,今年1月我国外贸增长之迅速、之强劲,就愈加显得突出了。去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7万亿元(折合3455.9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下同)同比增长26.7%。其中出口1.18万亿元(折合1873.7亿美元),增长25%;进口0.9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582.2亿美元),增长28.8%;贸易顺差1832.1亿元人民币(折合291.5亿美元),扩大7.7%。经季节调整法剔除春节因素影响后,去年1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1%,其中出口增长12.4%,进口增长3.4%。

      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贸易方式也在趋向改善,一般贸易比重增加,加工贸易比重则在减少。1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3502.3亿元,增长18.4%,占我外贸总值的57.7%,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6985.7亿元,下降了2.7%,占我外贸总值的29.9%。

      今年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之所以双双会出现这种较快增长的局面,笔者分析,在出口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推动因素:

      ——主要发达经济体市场经济复苏趋向稳固,进口需求反弹比较强劲,导致我国对其出口和整个贸易都出现了较大增长。如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411.9亿元,增长14.6%;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992.3亿元,增长8.8%。同时,日本经济走势也还不错。

      ——对日贸易在受政治影响而一度下跌之后开始反弹。2013年中日贸易总额3125.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1%;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1502.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0.9%;中国自日本进口1622.8亿美元,同比下降8.7%。今年1月,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700.5亿元,增长7.8%,高于同期进出口总值增幅,反弹趋势非常显著。

      ——危机淘汰了竞争对手效应。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优于大多数竞争对手,在经济、金融危机中,许多竞争对手被淘汰,而我们的产业坚守了下来,这就是危机淘汰竞争对手效应。在去年以来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震荡中,这种效应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上显露得特别突出,这使我国的出口额增幅几乎全部高于出口总额增幅:

      今年1月,我国服装出口1105.6亿元,增长13.4%;纺织品644.4亿元,增长11.7%;鞋类391.4亿元,增长13.7%;家具346亿元,增长1.5%;塑料制品227.3亿元,增长27.6%;箱包175.8亿元,增长7%;玩具61.8亿元,增长16.6%;上述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952.3亿元,增长12.2%,占出口总值的23.3%。

      在进口方面,机电产品进口额是减少的,1月机电产品进口4130.1亿元,下降了3.2%;初级产品进口则呈现进口均价显著下跌、进口数量持续更大幅度增长的格局,进而带动了整个进口额的增长。我国进口铁矿砂8683.5万吨,增加33%,进口均价为每吨799.8元,上涨0.2%;煤3590.9万吨,增加17.5%,进口均价为每吨507.2元,下跌13.1%;原油2815.5万吨,增加11.9%,进口均价为每吨4870.2元,下跌2.6%;大豆591.4万吨,增加23.7%,进口均价为每吨3475.3元,下跌12.5%……

      初级产品进口之所以持续增长,是因为我国国内资源禀赋相对较差,从农、牧、林、渔业资源到矿产资源,许多资源的本土供需缺口无法弥补日益增长的需求,更有许多初级产品资源数量虽不少,但品位不高,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或是远离消费市场,运输成本太高。因此,在全球化初级产品市场上,只有在初级产品牛市期间,国内这些产业才具备商业开采价值而能较多生产;一旦初级产品步入熊市周期,国内生产就会大量被廉价低成本进口资源替代,以至于在我国投资降温、经济减速之际,这类初级产品进口仍然持续快速增长。甚至连我国储量极为丰富的煤炭,近年进口量也急剧增长,短短几年内就从煤炭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去年净进口已达3.2亿吨,比2012年增加了4000万吨左右。

      当然,就总体而言,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增长是好事,但其短期内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最大副作用就是对国内同类产业的“价格破坏”压力,山西、陕西、内蒙、宁夏、新疆、东北等农矿资源产地的经济无疑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我国对初级产品生产大国的出口也会蒙受一定的损失。如果政府调整棉花贸易与价格政策,预计我国棉花进口也会显著增长。面对这种情况,西北某些资源产地政府与民众如果不能尽快、彻底摆脱资源民粹主义思潮,未来数年经济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而我们还需正视的是,我国1月的贸易数据虽然好于预期,但1月的走势到底不能代表全年。当下的国际经济格局注定了今明两年我国外贸稳定、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波动也较大,且压力与波动主要源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伙伴。由于新兴市场占我国外贸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接近一半,这种风险压力万不可低估。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