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市场
  • A7:研究·财富
  • A8:数据·图表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会前市场略谨慎 创业板仍有空间
  • 淡化增长 去产能调结构 全面深化改革
  •  
    2014年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研究·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研究·市场
    会前市场略谨慎 创业板仍有空间
    淡化增长 去产能调结构 全面深化改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淡化增长 去产能调结构 全面深化改革
    2014-0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海通证券研究所

      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券商研究机构对会议预期以及对A股市场影响进行了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省市召开了地方两会,各部委也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地方两会”释放出来的信息是,地方响应中央号召,“淡化增长”、“防控债务”等成为关键词;而各部委的工作会议也坚决执行中央精神,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措施、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防控债务风险”和“化解产能过剩”都成为2014年许多部委的重点工作任务。

      地方两会和部委年度工作会议已逐步明晰了全国两会将会提及的2014年经济政策和改革任务,最终会凝聚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此,对2014年主要经济目标、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前瞻:2014年GDP和CPI目标增速在数值上料为7.5%左右和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上调为1000万人;积极财政政策下,2014年财政赤字拟增至1.3万亿;稳健货币政策下,2014年M2增速目标大概率不变,维持在13%;防控地方债务将成为全国两会重要主题,今年可能出台《地方债务管理条例》;化解过剩产能将成为关键词,2014年去产能力度很可能明显强于往年,会出台大量配套文件;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制造业升级延续过往政策,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更值得关注;预计今年对生态文明和环保的关注度会超过去年。

      ⊙海通证券研究所

      

      一、经济目标与财政货币政策

      1、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变中有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了201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其中,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CPI目标拟设定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为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虽然2014年GDP增速目标与2013年相比数值上并无变化,但将会赋予不同的内涵。李克强总理去年提出了“合理区间”概念,上限是防通胀,CPI控制在3.5%左右;下限是GDP增长7.5%,而底线是GDP增长7%。2014年是李克强总理首次作《政府工作报告》,“合理区间”和增长底线目标可能会被提出。区间管理是为了给市场更稳定的预期,由于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去杠杆、去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或会容许经济实际增速低于7.5%;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较2013年上调了100万,表明政府将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13年虽然经济小幅下行,但城镇新增就业仍达到1310万人,远超年初900万人的目标,因此,1000万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不会是紧约束。

      2、积极财政政策:赤字续升,防控风险

      2014年全国财政赤字规模拟增至1.3万亿元,环比增加1000亿元,赤字率高于今年的2.1%,升至2.2%。由于中央希望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堵歪门而修正道,2014年中央代发地方债或由2013年3500亿元上升至4500亿元。

      根据2014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积极财政政策包括三大内涵: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继续盘活财政存量,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二是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三是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要修明渠、堵暗道,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3、稳健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预计2014年M2预期增长目标仍维持在13%,缘于GDP增长目标和CPI增长目标均无变化,在制定M2增速目标时通常按GDP与CPI预期增速之和再加两个百分点而定。

      从央行年度工作会议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看出2014年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货币政策将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继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和优化融资和信贷结构”是一脉相承的。稳健货币政策包括四大内涵:一是要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二是要继续要加强和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流动性,更加注意熨平市场资金阶段性可能出现的波动。三是要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及信贷政策支持的其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四是加强金融风险监测、排查和监管协调,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综合来看,2014年央行大体维持中性或中性略紧态度,市场利率波动不会像2013年那么剧烈。央行将引导金融机构优化结构,传统的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将成为被压缩的对象。

      

      二、去杠杆、去产能与调结构

      《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部分通常是当年的工作任务,其中会涉及许多政策,涵盖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城镇化、农业、对外开放等。我们按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分类归纳为六大方面,我们重点阐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下的几大任务。

      1、防控债务风险

      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防控债务风险”成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任务,这是近些年来的首次,去杠杆将成为2014年中国经济的主基调之一。因此,防控地方债务也会成为全国“两会”的讨论热点。

      从审计署最新公布的政府债务审计结果来看,地方债务规模整体可控,但债券期限变短,流动性压力加大。近期财政部、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已着手布置防控债务风险。财政部年度工作会议指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修明渠、堵暗道,有效防控债务风险”。这意味着2014年将着手启动解决地方债(包括市政债)问题,以政府直接债务取代现在的地方通过平台、企业借债等形式形成的政府性债务;发改委在政府债务审计结束后也提出了六条防范债务风险的措施,其中借新还旧,保在建和低收益项目、发行长期低息债置换短期高利率政府债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药方;央行在2014年初的金融市场与信贷政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科学分析和全方位监测地方债务风险,支持运作良好的地方平台的市场化融资,积极推进市政债的市场技术准备等相关工作。而银监会2014年工作会议上对银行业化解平台贷风险做出最新部署:“抓好全口径管理,在严格贷款管理的同时,对非信贷融资进行并表监控”。

      在完成对地方债务审计后相关部门正在进行下一步部署,2014年有可能以国务院名义制定《地方债务管理条例》,对发债主体、债务规模、偿还方式等进行详细规定。

      2、化解过剩产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用词较2012年“产能相对过剩”严厉得多。虽然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解决产能过剩,但2014年很可能采用更严厉的措辞。

      去年10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这是未来几年化解过剩产能的总纲领。基于该文件,工信部、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在扎实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工信部、发改委是主导,其他部委配合。

      3、调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

      中央经济会议突出调结构的内容,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驱动创新为重点;二是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六大任务之一,意味着区域热点还将层出不穷。我们认为,全国两会在产业专业升级和区域发展方面也会有值得关注的亮点。

      (1)产业转型升级:养老和健康服务业是亮点

      发改委在2月初发布了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在改造提升制造业方面,一是化解产能过剩;二是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三是引导产业转移和承接,推动东部地区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引导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四是发展高端制造业;五是稳定和拓展外需,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继续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

      在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方面,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值得重视的是,国务院正推动社会领域产业加快发展,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文件。2014年是发改委等部委全面执行落实的一年,会推动出台操作性强的文件。

      (2)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亮点

      发改委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从“落实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进一步扩大区域开放合作,加大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支持力度,统筹推进国土开发整治工作及加快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这五大重点方面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发改委还发文指出要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部分重点领域改革在西部地区先行先试,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

      4、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国土空间开发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我们预期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和环保的阐述会较去年多。从2014年环保部的工作任务来看,将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列入首要任务,并且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还会出台《清洁水行动计划》和《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意味着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会增强。大多数地方的两会报告主动降低GDP和投资目标增速,表示各地方政府也开始更加重视环境问题,给中国经济转型带来希望。

      

      三、2014年政府主要任务前瞻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中央和地方都已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各部委也在年度工作会议中对2014年各自领域的改革工作做了部署。因此,2014年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已经浮现。

      价格改革聚焦资源品领域,将积极推动电力、天然气、水、铁路等领域的改革。其中,天然气是今年的改革攻坚领域;而电力体制改革也可能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2014年还将全面推行阶梯水价制度;铁路方面,运价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将是重点;煤炭将以清费立税为主线;行政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向“负面清单”管理迈进。

      金融改革如火如荼。利率市场化将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汇率市场化将增强汇率双向浮动弹性;资本市场开放将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将继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支持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财税改革涉及面广,渐进展开,集中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加快营改增,推进资源税,调整完善消费税,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等;中央地方财权事权改革上在2014年很可能处于研究阶段。

      土地改革继续扩大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在2014年要扩大试点,2015年全面铺开;集体经营性土地流转试点扩大,但未有全面铺开时间表;2014年会继续鼓励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推动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国企改革秉承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应该会在2014年出台;2014年国企改革包括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分类推进改革及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