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假如开放平等原则与稳健责任精神结合起来——评《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
  • 科学越发达,
    人类社会越应善待海洋——读《海洋的力量》
  • 披沙录
  •  
    2014年3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假如开放平等原则与稳健责任精神结合起来——评《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
    科学越发达,
    人类社会越应善待海洋——读《海洋的力量》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科学越发达,
    人类社会越应善待海洋——读《海洋的力量》
    2014-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海洋的力量》
      (美)布鲁斯·帕克 著
      徐 胜 译
      海洋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科学越发达,

      人类社会越应善待海洋

      ——读《海洋的力量》

      ⊙陈华文

      

      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系,令全世界为之心碎。截至笔者下笔之时,多国搜救船还在茫茫大海紧张搜寻这架飞机的下落。与浩瀚边际的大海面前,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在自然界,没有什么比海洋更辽阔,也没有什么比海洋更神秘。也因此,在科技异常发达的当代,人类对大海的认知水平依然十分有限。当巨大的海啸来临时,最好的防御方法就是避其锋芒。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科学方法预测海啸何时到来。只是,预测海啸和预测地震一样,同样是科学研究的短板。若能预测到2004年席卷印度洋沿岸的大海啸,哪怕只提前十分钟,苏门答腊岛西北沿岸的十万人就不至于身葬大海。海啸无法预测,但关于大浪、巨浪的预测,在五十多年就已做到了。海洋有时是温顺的,然而咆哮起来,就如同庞大的野兽,人类丝毫也不是其对手。对于这一点,我们有太多沉痛的教训。

      所以美国国家海洋服务机构前首席科学家布鲁斯·帕克在《海洋的力量》中告诫世人,海洋预报的研究之路是极为漫长的。正因为如此,人类更要加快脚步,不断探寻海洋预报中潜在科学规律。

      布鲁斯·帕克对海啸的科学原理及其预测颇有研究兴趣。海啸的巨大破坏性与不可预测性,令不少人认为海洋被一种超能物质所操控,难道真是这样吗?在《海洋的力量》第七章“海洋对性情多变地球的回应:尝试预测海啸”中,帕克对海啸作了探索性的解读。何谓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五十千米以内、里氏震级六点五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狂涛高达数十米,形成一道厚厚的“水墙”。这道“水墙”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给人类和自然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简单来说,海啸是由海底的地震引发,而海啸难以预测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地震预报的难度。笔者认为,如果地质学家不搞清楚地壳运动的本质规律,地震、海啸预报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在所有的探索中,研究地质内部物质组成是核心问题。然而,人类当前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处于一种缓慢状态。至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运用各种现代科学仪器尝试海啸预报,都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总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海洋,地质学就是最大的短板。

      海洋气象预报准确与否,有时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帕克在本书第二章“诺曼底登陆日的潮汐预测”中,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论证了海洋气象在这场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诺曼底登陆战中,美英联军为了夺取这场关键之战的胜利,专门成立气象保障司令部,为登陆战提供气象服务。不妨假设一下,1944年6月6日,如果盟军的海洋气象资料不准确,海面上大雨倾盆,登陆就可能遭遇惨败,那样的话,整个二战历史就将改写了。海洋上的气候不像陆地上那样具有稳定性,时而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而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一派祥和之气。正因为大海气候的反反复复,使得大海风云变幻,令人难以把握。

      布鲁斯·帕克在《海洋的力量》中并没有一味地用科学专业的语言进行学理分析,而是用通俗的语言,立体地展现一个多彩多姿的海洋。然而从人文角度认识海洋,并没有充分展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海洋是自然的海洋,同样也是人文的海洋。忽略了海洋的人文价值,对科学海洋的认知不可能走得更远。

      地球上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是海洋,海洋将大陆分割,并且盐碱味的海水不能提供人类饮用。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崇拜海洋,围绕海洋衍生出了许多神话。在欧亚非之间,商人们就是乘坐商船漂洋过海,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由于经常与大海“交手”,古代的西方人形成了敢于挑战、敢于开拓、敢于冒险的品质。这种品质传承至今,就是勇往直前、奋力拼搏的蓝色“海洋文化”精神。而古代中国,并没有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面对海洋甚至一味回避。这和中国“天圆地方”的认知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人以为大海乃世界之边缘,对大地的赞美、对山水的歌颂毫不吝啬,但历数中国文人,用诗歌赞美海洋、用水墨描绘海洋者寥寥无几。明朝航海家郑和虽然七次下西洋,但是他对于海洋奥秘的探索并无兴趣,更热衷于在海外各邦炫耀大明王朝的富庶。中国传统文明,在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大地文明”。

      众所周知,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无法估量的石油与水生资源。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还是经济建设的角度看,海洋已成各国竞相争抢的宠儿。帕克着力描述海洋强大的自然力量,而笔者认为对海洋的经济力量同样不可忽视。伴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陆地上的自然资源已无法满足经济生产之需,于是人们就把眼光投向了海洋。在海底,储存的石油、可燃冰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想。海洋中的渔业资源之丰富,更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当前,陆地上不少区域的石油开采业已殆尽,而海洋石油的开采方兴未艾。但是海洋石油与可燃冰的开采需要庞大的资金、技术支持,若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落后,即便海底石油与可燃冰再丰富,也只能“望洋兴叹”。从另外一个维度看,海洋石油资源的开采,也面临同样巨大的生态风险,一旦发生石油外泄事件,那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目前,有少数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不顾及海洋环境生态的脆弱性,拼命开采石油,大肆捕杀鲸鱼、豚类等海洋动物。早些年有一部名为《海豚湾》的电影,就真实地记录了人类对海洋、对海洋动物的犯下的罪行。海啸的形成,除了地质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不是与人类的破坏有直接联系呢?这个疑问现在还无法解答,但有一点不能否认,海洋深处的地质结构若遭到人为破坏,那海洋必定会发怒,释放出来的破坏力不堪设想。

      海洋是大陆的邻居和朋友,孕育了人类灿烂的历史文明。若陆地没有海洋调节大陆的气候,大陆并不适合生物的繁衍,更不适合人类居住。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更应与海洋为善,更应以谦卑的态度,尊重海洋、保护海洋、科学开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