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当前环境下非常规货币政策可能的取向
  • 冷冷清清的股东年会
  • 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每一步都应合法规范
  • 从无立竿见影的
    市场制度设计
  • 把“沪港通”好事办好
    亟需严密制度设计
  •  
    2014年4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当前环境下非常规货币政策可能的取向
    冷冷清清的股东年会
    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每一步都应合法规范
    从无立竿见影的
    市场制度设计
    把“沪港通”好事办好
    亟需严密制度设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把“沪港通”好事办好
    亟需严密制度设计
    2014-04-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熊锦秋

      

      沪港通好处很多,许多人已谈了不少了。但沪港两市现行交易规则、法律法规、监管制度等方面有不小的差异,要将好事办好,还需沪港两市做好制度微调、对接,在操作细节上严密设计。

      首先,两市交易时段或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很可能就需微调。目前两地交易时段不一,香港交易时段为上午9点30分至12点,下午13点至16点,交易时间对沪市形成覆盖关系,沪市在11点30分至12点以及15点及16点这两个区段休市,但在这两个区段,A+H上市公司难免也会产生并传播出一些消息、甚至通过法定程序披露一些信息。比如按沪市目前实行的信息披露直通车制度,上交所信息披露系统自当日15点30分起,将上市公司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登记的直通车公告及相关信息披露文件自动发送至上交所网站予以刊载;那么香港投资者、以及资金实力在50万元以上有资格参与港股通的内地投资者,就可在15点30分至16点之间捷足先登利用这些信息,通过参与香港市场的H股交易,这对局限在沪市投资A股的散户投资者就会产生不公。

      之前沪港两市由于资本管制以及投资理念差异等原因,形成严重的分割壁垒,上述信息披露的负面效应或许还不明显;而一旦沪港通开启,同一个投资者可以非常方便地投资其中任何一个市场,且沪港通采用人民币为结算货币、资本管制大为放松,两市分割壁垒被初步击破,由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就成了大问题。事实上,证券价格变动的依据主要来自发行人对内部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的有关信息,对其股价定位具有决定性影响。笔者因此建议,为维护市场公平,最好统一沪港两市的交易时间。当然,由于两市投资者交易习惯已经形成,交易时段或难改变,那么,就应针对A+H上市公司建立更为严格、公平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对投资者形成不公。

      其次,妥善解决投资者参与对方市场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开启沪港通,内地投资者可以成为H股上市公司的股东,港人也可直接成为A股公司的股东。投资者持有股票绝非单纯为了投机,尤其是香港大机构更愿意长期持股,需要有畅通的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渠道。只是目前A股这方面还存在差距,投资者参与股东大会投票、最方便的方式是网络投票,但2006年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并没有强制上市公司统一执行网络投票制度,现实中不少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故意采取现场表决方式,将中小散户拒之门外。开启沪港通后,应就此强制所有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都必须为股东提供网络投票方式。

      其三,允许投资者在沪港两市合法跨市套利。实施沪港通,若两市存在套利机会,必然有套利资金见缝插针,只要不违法违规,这样的行为无需过度担心。A股市场投资者若延续之前过度投机做法,不顾上市公司股票内在价值、肆意鼓吹A股价格泡沫,就可能成为套利对象;而套利操作,正是击破两市分割壁垒的最主要动力,客观上也能推动两市投资理念大碰撞,有效抑制A股市场过度投机思维。当然,也要防止投资者非法跨市套利甚至操纵等行为。有港媒担心,沪深股市“老鼠仓”等问题严重,这些不良操作手法可能因两地互通传入香港。笔者认为,香港市场总规模超10万亿人民币,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这样的额度不会搅起太大浪花;更为关键的是,香港监管素来敢于和违法违规行为硬碰硬,应有能力驯服内地资金规范运作,而这些监管理念也将反过来影响A股市场。

      其四,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两市在法律法规、上市规则、交易规则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事前对投资者作必要的相关辅导。笔者希望,为方便投资者,两市的各项制度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比如A股市场的涨跌停板制度有其合理性,据报港交所也在研究拟参照美国引入涨跌熔断机制、以防闪电崩盘。既如此,或不如直接借鉴A股的涨跌停板制度。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