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财富故事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现在还远未到可放松房地产政策之时
  • 这些投资计划
    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吗?
  • 五粮液积极创新应对变局 引领行业良性发展
  • 从一起增持案看金融投资三大趋势
  •  
    2014年4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现在还远未到可放松房地产政策之时
    这些投资计划
    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吗?
    五粮液积极创新应对变局 引领行业良性发展
    从一起增持案看金融投资三大趋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这些投资计划
    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吗?
    2014-04-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郁慕湛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进入4月,尽管不少地方政府表示“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但在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时,稳增长政策已然启动,广东、海南、天津、江西、贵州等多地发布总额超过7万亿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今年一季度各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国务院已采取了三项经济推进措施的“微刺激”政策,总金额大概不会超过2万亿。这个数目相对于中国经济总量来说不大,对经济刺激的作用即使不很大,但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后遗症也不会很大。可是根据以往经验,各地各部门的配套计划往往要高出中央政府政策安排的数倍。现在地方政府制定的重点投资计划已超过7万亿了,照此势头,如果全国各地都列出各自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再加上各部门的重点投资计划,总数怕是10多万亿都难打住。这就有重蹈4万亿刺激覆辙之忧了。

      当然,本次中央和各地的“微刺激”内容,多的是“环境”、“民生”、“城镇化”,已不见了房地产,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的效果也会有明显改进,也就是加大投资可能产生的后遗症会比上次小很多。可问题是,虽然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但毕竟“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那么各地政府何必又急着要以加大投资力度去刺激经济呢?再怎么说,为了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淘汰过剩产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必要前提。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严重时淘汰过剩产能,要比在经济上行时或者投资力度加大时相对容易得多,尤其在国内那些过剩产能多少都有些地方政府背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因此,以当前的经济态势,只需要中央的“微刺激”措施就行了,要紧的还需看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模式的力度大不大,此时并不需要造成更快更猛的发展结果。或许,可以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一不掌握银行,二无资格发行债券的地方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恐怕也是心有余力不足,最多搞点平台融资。而在当前债务违约高发期间,中央政府对此是十分警觉的。

      到底该怎样避免重蹈4万亿刺激那样的后果,怎样尽可能降低投资刺激所产生的副作用,关键在于提高投资效益。

      谁都明白,民间资本对投资效益的敏感大大高于政府资本。中央的三项“微刺激”措施都直接关系民间资本或者引进民间资本,那么各地和各部门的加大投资力度的配套措施,那不妨就以是否都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为判断标准,如果当某项投资措施不能吸引若干比例的民间资本参与,这项投资措施就算作废。如此,既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