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当技术至上的索尼滑向逐利迷途……
  • 风土·人情·茶韵
  • ■披沙录
  •  
    2014年4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当技术至上的索尼滑向逐利迷途……
    风土·人情·茶韵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风土·人情·茶韵
    2014-04-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罗 杨
      《茶之原乡》
      铁观音风土考察
      谢文哲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年1月出版

    ——读《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

      ⊙罗 杨

      

      谢文哲先生新作《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风土”两字别有意味。“风土”原为周代籍礼中的一种仪式。籍礼是周代重要的礼制之一,于立春之日,王、公卿、大夫、百官同耕同享,其中一项重要活动便是“瞽帅音官以风土”:“瞽”这种官员和着音律,以风吹土,疏导土壤中的气脉,并使之散逸、播远。简而言之,这场仪式的三要素便是人、风、土。

      一说“瞽”为周王室中的乐官,即掌握专门技艺的乐师,他们通过乐技运转土地中的阴阳之气;铁观音之风土,茶师如瞽乐,以茶为“介体”,发散安溪乡土中的茶香;一说“瞽”为春秋史官,专司讽诵历史。《铁观音风土考察》的作者恰如瞽史,以文字为“介体”,挖掘并传扬安溪地方上的文气。

      “风”的核心是乐,古人相信瞽乐之乐能“调阴阳,和节气”,亦如铁观音之韵。据谢先生考证,“韵者,和也,从音员声”,“声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因此,他独辟蹊径,让那难以寻找且难以捉摸的“观音韵”回归本原:“在铁观音茶汤中,各种滋味互为依存,如同乐音‘相从’‘相应’,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动人旋律,称之为‘观音韵’是最恰当不过的”。茶人制造观音韵如谱音律调和天、地、人,文人书写观音韵如作礼乐,承载着“无茶不成礼”的安溪世道,正如作者所言,“这,是安溪铁观音的‘韵’,也是中国茶都安溪的‘韵’”。

      铁观音能种在花瓶里吗?不能。能种在屋顶上吗?不能。铁观音只有种在安溪的土地上,才具独特的“观音韵”和“圣妙香”,也才能称之为安溪铁观音。安溪“僻落一隅,而山产万物。厥土惟沃,掌地成田。石岩溪洞,秀丽澄莹,皆可书也”。 出自“铁观音风土”篇的这两段话,表明安溪的土地既产铁观音,也产文章;安溪土地中的气脉通向铁观音的叶脉,也连接着地方文人学者的文脉。

      谢先生将“风土”理解为人与土地的全部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茶师眼观手动、看青做青,品味茶的人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用自身的智慧、经验与悟性释放出铁观音叶片中凝聚的茶香;文人走读安溪,以文字来解读山川大地的景观,挖掘“地方与社会、国家乃至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互动与流动”。而在安溪,做茶喝茶的茶人与书写地方文史的文人圈子有部分重合,谢先生正是处在两者的交融地带,因而赋予本书双重内涵。正如书中的剖白,这是一部关于安溪铁观音的文化传记,而这部茶的社会史可谓安溪邑志县史的另一版本。另一方面,被风起的土可反作用于人。谢先生写道,水乡文化,一切与水密切相关;山地文化,则往往带有山的气质。山水茶都安溪造就了安溪人兼有山地文化淳朴厚实与河流文化流通善变的特征。

      “风气和则土气养”,一地的风与其土总是合配的,所以,风土常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例如,在18世纪的西方社会,茶是减少劳役之苦、消除心灵创伤的饮料,是个体生命在面临被工业革命异化的危险时的疗伤之饮。以这面他者之境反观安溪,谢先生认为茶是一种礼仪,也是构成安溪整个世界秩序的基础。它是框定亲疏远近之礼:对待客人,“主人必端出洁净茶具,煮水泡茶,以款款之礼相待。茶是上好铁观音,茶具呢,是邻县德化产的‘中国白’瓷盖瓯,只要你的茶杯刚一空,主人必定马上为你斟满清馨茶汤,一道道,让你渐入怡情悦性的佳境”;对待陌生人,“过去,许多地方在旅人经过的路旁或树下摆着一个大水桶,上面写着‘奉茶’,供行人免费饮用。比较讲究的还搭一个小棚称之为‘茶亭’”;外人转变为内人,茶也是媒介:“闽台婚嫁喜事中,茶叶是重要部分,安溪至今保存着成套仪式”。 茶叶贯通安溪人的人生礼仪:“茶的仪式笼罩安溪人生存的一切时空场合,从新生儿满月用茶叶煮蛋洗澡,到人离开世间入殓装棺放入茶叶,茶叶何止是在维持一定的‘礼’?”

      茶,在安溪人的世界里,不仅沟通人世,还连接着祖先、神、鬼的世界,无论是祖先还是孤魂野鬼,无论佛、道、释这些传承自原乡文明的普遍神明,还是清水祖师、保仪尊王这些形成于安溪本土的地方神祇,茶都是人与他们交流的载体。茶构成了安溪社会中独特的“礼”,或反之,因为有了茶与礼的独特关系才成就了安溪这个独一无二的地方。

      “风土”这个仪式的本意正是要让郁结在土壤中的气挥散出来,因此,“风”还引申出使事物播远的意义。茶是安溪人走出安溪的“路”,也是安溪入世界大局的代表物。如果没有茶,英国人便不会把从美洲弄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把从中国茶叶运回国内,而把从印度弄来的鸦片运往中国,全世界因为白银、茶叶和鸦片连接在了一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埠,恰逢林朝阳主政潮州,他将新关选在澄海县汕头,“一个来自福建安溪的乡下人,竟以这样一棵普通的植物,以这样神奇的方式,勾连着一座特区城市的百年成长史”。林朝阳不过是谢先生笔下自古以来千千万万以这样的路走出安溪的人的缩影。而当谢先生在法国的酒庄,看到围墙外高耸的十字架,感受到那方土地上的人对于土地宗教般的敬畏、热爱和尊重时,他随之所想的是闽南信众最多、庙宇最多的土地公,是安溪茶山地头一个个土地龛、土地庙。但纵使一个围墙外立的是十字架,一个山头上供着土地公,法国人和安溪人对于“天、地、人、种”的共通认识,使双方能共同沉醉于铁观音与葡萄酒的“风土”与风味之中。安溪,因铁观音的独特而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差异,又因其同属自然之物与文化之物的共性而与外面的世界有了心心相惜的交流与对话。

      谢先生说他用一杯铁观音与广大的世界连接,他觉得茶给予我们“人生的庄严”,我们也应给予茶“人性的尊严”。这或许正是理解这本书,理解闽南,理解安溪和铁观音的密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