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没有理由停止合理的冒险而躲在所谓避险资产中
  • 中国经济转型提供投资良机——访艾德维克创始人、执行主席布鲁诺
  • 人民币点心债仍是个大蛋糕
  •  
    2014年5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研究·宏观
    没有理由停止合理的冒险而躲在所谓避险资产中
    中国经济转型提供投资良机——访艾德维克创始人、执行主席布鲁诺
    人民币点心债仍是个大蛋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民币点心债仍是个大蛋糕
    2014-05-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从长期需求来看,人民币仍会升值,同时汇率波动幅度区间会更大。而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机构对于人民币点心债仍有充分兴趣,且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

      尽管中国银行业遇到了挑战,但这个风险目前并没有很多预测或观察显示它很严重,因为实际上,目前整个借贷资金来源仍是存款,而且中国的存款率本身就比较高。

      ⊙林淑慧

      

      人民币短期贬值不影响市场需求

      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看好人民币在海外运用范围的拓宽以及人民币点心债市场。海外人民币大部分需求来自贸易,且使用率日益广泛。在新加坡具备人民币清算能力之后,2013年人民币贸易融资需求增长率达到25%,整个新加坡总额增长到3000亿元人民币。

      今年2月以来,人民币大幅贬值,一季度人民币即期贬值累计跌幅2.64%。而摩根士丹利和存管信托与结算公司收集的数据显示,2014年在3320亿美元规模的押注人民币升值的期权投资、中国公司在1500亿美元规模的基准远期合约投资中,因人民币贬值合计亏损达55亿美元。

      我们也观察到人民币近期的波动。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针对汇率波动,通常银行管理层与董事会对管理交易的波动范围设有范围限定,因此银行风险可控;而对于客户而言,银行会帮助客户监管账户,进行对冲风险的操作。在企业不进行大额交易的投机情况下,企业资产就能处于一定的风险范围之内。

      就长期趋势而言,我坚持看好人民币升值趋势。这是因为从长期需求来说,人民币仍会升值,同时汇率波动幅度区间会更大。而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机构对于人民币点心债仍有充分兴趣,且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

      数据显示, 去年全球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量达到2630亿人民币,而今年前两个月该数字就已经达到了1070 亿元人民币。星展银行预计,到今年年底,该数字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另外,910亿元之前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将准备在今年再次融资,为市场提供持续的供给。

      仅今年前两个月的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量就已经达到去年的50%。因此,在市场需求充分的情况下,即便人民币短期贬值幅度较大,对市场也并未形成较大影响。

      尽管近期中国内地出现的一些债市违约风险事件,但这对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冲击不大,后者今年仍将持续活跃。总的来说,海外投资者对以人民币计价的品种需求仍然超过供给。

      

      中国银行业有足够能力应对风险

      在2008年10月担任星展银行集团财务总监之前,我曾担任6年星展银行集团风险管理部董事总经理兼主管,更早之前,也曾服务于Global IFRI风险管理总监论坛执行委员会。

      基于我30余年银行从业以及对银行风险管控的经验,我认为,面对目前中国经济以及银行业遇到的挑战,中国的银行业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逐步加大,中国银行业在过去一两年也经历了净利润增速下滑、不良贷款暴露加剧的痛苦时光。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持续面临着息差收窄、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尽管中国银行业确实遇到了这些挑战,但是这些应该都是可以缓解的,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首先,整个银行体系已经意识到风险,还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风险目前并没有很多预测或观察显示它很严重,因为实际上,目前整个借贷资金来源仍是存款,而且中国的存款率本身就比较高。

      其次,目前中国通过银行体系来进行的借贷,其行为主体仍以企业为主,而企业借贷都由其自身的现金流作为支撑。目前看来,很多企业的现金流支持目前仍充足。

      第三,借款投向的大部分仍投向于一些投资项目,以提升企业的投资、生产能力等,而企业在这个投资过程中,本身也是有机会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比如,最新政策提出要修建更多的高铁,那么,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是能够有助于增加整个国家的生产力,这与借款用来纯粹的消费所产生的影响有着极大差异。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及其他金融改革。任何市场的类似改革都面临着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不断的调整。以新加坡为例,1968年新加坡推出离岸市场,在当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市场,而现在已经成为新加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说明,新加坡离岸市场刚刚成熟的时候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存在存款如何进入、借贷的需求,以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需求。但在经过几年的增长后,这个市场就已经能够达到自身的平衡,所以现在这个市场本身的存贷比已经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金融危机以来,星展银行亦重新调整集团战略。首先,我们要巩固和加强新加坡市场,星展银行作为最大银行的战略地位,这是我们的本土市场。而中国香港已经成为我们第二大市场。在整个亚洲,我们确认在中国、印度、印尼和中国台湾这四大市场上可以使我们产生差异化竞争优势。

      所以,当有些国家的银行想要出售部分业务的时候,如果正好适应我们在整个亚洲中心市场的战略,我们会很愿意来收购他们的业务,从而来巩固和加强我们作为亚洲领先银行的战略地位。通过这些收购,星展银行得以拥有更好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秉承星展银行集团调整后的集团战略,我们在中国内地市场投入更多资源。2010年12月,星展中国与苏格兰皇家银行达成交易协议,将苏格兰皇家银行在上海、北京、深圳的零售和中小企业银行银行客户转入星展中国,星展银行凭借此里程碑式的交易扩张其在华业务。

      目前,星展中国在中国内地共拥有10家分行和20家支行,与2007年本地化注册时相比,其客户数增长超过10倍,员工人数翻番至2000多人。星展中国的业务重点为企业银行、环球交易服务,以及财资市场、中小企业银行以及高端个人银行服务。

      (作者系新加坡星展银行集团财务总监、星展银行执行委员会成员,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会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