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专版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在调整阵痛中尽快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
  • 微信的“集赞陷阱”
  • 年报“乌龙”、“补丁”何以如此密集
  • “避税天堂”的末路
  • 中国式利率走廊的未来
  •  
    2014年5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在调整阵痛中尽快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
    微信的“集赞陷阱”
    年报“乌龙”、“补丁”何以如此密集
    “避税天堂”的末路
    中国式利率走廊的未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避税天堂”的末路
    2014-05-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蔡恩泽

      随着瑞士在上周的欧洲财长会议上承诺交出外国人账户的详细资料,恪守了80年的瑞士银行保密制度一夜之间化为历史尘埃。

      得益于永久的中立国地位,瑞士躲过了家门口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成为“安定的绿洲”。依据发韧于1934年的瑞士《银行保密法》,在银行保密义务的主体范围上,银行雇员有终身保密的义务,泄露秘密将被判处六个月监禁或课以巨额罚款。这使瑞士逐渐被交战各国视为财富寄存的保险柜。瑞士银行的地下金库从未受到战争威胁,且毫发未伤,就是战争狂人希特勒也无可奈何。战争硝烟散去,瑞士银行又成了全球富人逃避个人所得税的“避税天堂”,各国政要、社会名流以及黑帮藏匿离岸资金和不义之财的避风港。因为金融信息不透明,税率极低,为部分企业和个人避税,甚至为洗钱提供便利,“避税天堂”在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金融离岸中心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

      据2013年瑞士披露的信息,瑞士金融业所管理的资产已占全球私人总资产的三分之一,世界上约四分之一的个人财富被存放其中。这在全球经济繁荣时代并无大碍。而当金融危机袭来,各国银行嗷嗷待哺,财政捉襟见肘之时,便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了瑞士银行,因为追回那些巨额财富可解燃眉之急。于是,一场合力围剿海外逃税的金融战打响了。

      这回全球金融大鳄美国当起了领头人。2009年,美国政府掀起查税风暴,与瑞士签署了一份可绕过瑞士银行保密规定的查税协议,瑞士同意向美国查证部门提供近5000份客户资料,协助美国政府海外追金。

      围剿的对象也不限于瑞士银行,还有全球税率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新加坡。5月5日,美国财政部发言人表示,根据2010年出台的《美国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美国已与新加坡政府就税务信息共享达成实质性协议。

      国际组织也在积极行动。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在伦敦峰会上呼吁打击国际逃避税,此后G20也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富有活力、高效和公平的国际税收体系。5月6日,总部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发表宣言称,该组织中包括瑞士在内的34个成员国和巴西、中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当天共同签署了关于实施银行间自动交换信息的标准。以统一的国际标准,让不同国家银行的信息在各国司法部门之间自动交换。由此,各国政府打击本国海外避税者的能力将得到实质性增强。

      利剑出鞘,恶意避税者渐次落入法网。今年1月,美国亿万富翁、“豆豆娃”玩具发明者、泰公司CEO泰·沃纳因逃税被判处两年缓刑,并处以5300万美元罚款、补缴1600万美元税款。沃纳被指控在1996年至2008年间,为逃避申报所得税,通过瑞士秘密银行账户藏匿数千万美元资产。包括瑞士信贷集团在内的14家银行因协助逃税指控而遭美国司法部门调查。

      迫于美国和欧盟巨大政治压力,瑞士和新加坡在此次国际社会围剿海外避税金融战中出人意料地予以配合。美国直言,如果瑞士不加入该协议,像瑞银集团这样的瑞士大银行将不再被允许在美国发行证券,这一着掐中了瑞士的命门。另外,瑞士的大量欧洲富人也有避税嫌疑,德国等欧洲国家也一直在向瑞士施压。至于新加坡,要在国际金融大家庭中出人头地,也不敢犯“众怒”。来日方长,交出隐匿财富的那些不法分子的账户信息,也许会换来更大的金融市场空间。

      全球合力围剿海外避税,那些神秘巨富如惊弓之鸟,昔日的避税天堂或将成为他们的末路。只是,瑞士银行业的未来也变得莫测起来,人们还再敢把钱存到瑞士吗?瑞士银行业会不会因此而走向萧条?

      国土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的瑞士,银行业是支柱产业,坐拥大大小小的银行5000多家,平均每1500人就有一家银行办事机构。瑞士在国外还开设了400多个分行,国外银行在瑞士的机构也有200多家,银行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严格的《银行保密法》为瑞士银行赢得全球客户的信任,也吸引了境外大量存款。倘若正式废除了《银行保密法》,储户和存款金额势必锐减,瑞士凭什么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呢?瑞士人又凭什么继续享受丰厚的国民福利呢?

      八十年来,凭借“打死也不说”的保密制度,瑞士银行收取储户的高额管理费,赚得盆满钵盈,好比替小偷保管财物而敛财,这其中有许多是“不义之财”。所以,从商业道德来讲,瑞士银行赚的是黑心钱,现在金盆洗手,回归正道,可喜可贺。交出贪腐分子的黑名单,还原了银行诚信本色,其信誉度提高了,还会吸引大量海外客户。

      过去,瑞士一直承受着来自国际社会和司法的巨大压力,还要应对没完没了的官司,精力和元气都受到损伤。与美国和欧盟积极配合,交出了黑名单,卸掉了精神包袱,还能免交巨额罚金,想来会赢得更多美欧提供的合作机会。这么看来,洗去藏污纳垢之地的污名后,瑞士的金融道路不是变窄了,而会变宽。

      瑞士银行都是一些老牌字号,在全球盘根错节,像一张巨大的网,并且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凭借其坚固的金融创新基因,或许能再造客户市场,为瑞士银行业塑造新口碑呢!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