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中国至今缺乏激发创新的内外场域
  • 闪电交易的“孩儿们”
  • “任何符号除非必要即无意义”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六十四
  • 为什么买的
    不如卖的精?
  •  
    2014年5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中国至今缺乏激发创新的内外场域
    闪电交易的“孩儿们”
    “任何符号除非必要即无意义”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六十四
    为什么买的
    不如卖的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什么买的
    不如卖的精?
    2014-05-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资本大鳄磨刀霍霍,国际接轨换了人间,将来的局儿,会层出不穷,尤其是再加上各种衍生品,十八般兵刃耍开了,有看头。死的是投机客,不死的是投机。多念叨几句“买的不如卖的精”,就当是护身符了。

      □张晓晖

      说起古玩行来,很好玩儿,多少人奔着捡漏去了,但真捡到漏的或许只有万分之一,剩下的统统都是打眼的。说到底,买的不如卖的精。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如此。

      资本市场上,也不例外。据国外统计,超过90%的并购都发生在行业的繁荣期。看来大多数买家都打眼了,至少是买贵了。为什么买的不如卖的精?其中原因多多,有的是买家愚蠢,有的反而是买家狡猾。个中故事,剖析开来,颇可玩味。

      首先,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卖家占绝对优势。

      比如并购一个企业,买家可能只看到了产品卖得火,钞票赚得多,但是,卖家凭多年经验,可能敏锐地觉察到上游原材料已经紧张,下游渠道已囤货积压,行业内又多了很多新加入的竞争对手,而公司内部则钱多之后是非多,山头格局日益复杂,多年的快速增长可能接近尾声了。总之,卖家比买家知道得更多。毕竟养猪多年的比光见过猪跑的要精明太多。

      尤其是在行业的繁荣期,卖家回想创业艰难,道路崎岖,感慨一声“太不易了”!于是退出江湖,金盆洗手。而买家没有体会过创业艰辛,在繁荣的刺激下正野心勃勃呢!本想站在玉皇顶上看日出,却没料到从此在股价的玉皇顶上站岗了。

      其次,情感因素导致卖家更倾向于高价卖出的理性,而买家更倾向于高价买入的非理性。

      情感因素说起来本不该存在于经济活动中,但人毕竟是人,情感无法回避。比如房子,买家买的是房子,卖家卖的是“家”。这里面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买家付出的是钱,而卖家付出的是岁月,是回忆。所以,卖家就倾向于一个很高的价格,平时无人问津,但等到繁荣来了,鲜花似锦,烈火烹油,就有头脑发热的掏钱包了。

      企业并购也如是,卖家卖的是半生呕心沥血,一世艰难缔造,不要个高价怎么不甘心?买家买的是梦想、是野心,是心得意满、开疆拓土,是站在地图前面踌躇满志的感觉。所以,他们不怕贵,他们觉得相对于梦想,一切都是便宜的。这就已经输了。所以,凡是看地图干企业的几乎都不行,想在地图上找到伟人指挥三大战役的感觉,结果遭遇的都是滑铁卢。

      大企业和小股民一样好玩儿,越是繁荣期,买的人越多,等到低迷到近乎窒息的时候,却没有人买了,因为钱早就花在顶峰上了,到了行业谷底、生机盎然的时候,没钱了。和小股民在底部没有钱补仓一样。

      看看股价的K线图,越是到大的顶峰,成交量越大,越是到底部,成交量越小,因为在高价上卖家肯卖,到了地板价卖家不肯卖了。所以,并购的时候,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卖家肯卖?脑子稍微多转个弯儿,就能少花许多冤枉钱。

      其实,买家也不都是傻瓜,有些情况下,您觉得人家是傻瓜,其实是您没有看破人家的局儿。这就是第三个因素,买家不是傻瓜,他们在做局。

      有个笑话说,一个好赌博的学生对老师甲说,我打10美元的赌,赌您后背上有个疤,结果,老师脱光上衣,赢了学生10美元,老师很得意,然后向刚进门的同事乙得意洋洋地吹嘘。那个同事恼火地说,见鬼,他跟我打100美元,赌他能让你脱光上衣。学生并不傻,只是甲没有看懂其中的局儿。

      比如说,一个市值百亿的企业A,2亿净利,50倍市盈率,斥资10亿并购了一个2亿净利的B企业,于是PE下降为25倍,如果还回到50倍市盈率,则股价岂不是还可以上涨一倍?通过收购资产、降低市盈率、进而炒高股价,这种伎俩一度被市场主流热捧。

      如果AB属于同一个行业,既然A企业50倍PE,居然5倍收购一个企业?市盈率如此大的差别,必有一个有问题;如果不属于同一行业,则需要分行业来计算,绝对不存在简单地四则运算就让股价翻番的道理。

      还有的在国内高价收购企业,上百倍的市盈率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会以这个价儿收购?后来发现原来是要去海外上市,或许是做局儿去海外圈钱。如果真能成功,从此一洗鸦片战争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也不错。不过笔者怀疑,您玩儿的局儿都是人家玩儿剩下的,能行么?

      未来并购的局儿很多,或者通过收购兼并在二级市场上炒作,或者是职业经理人为了自己的薪酬而盲目扩大版图(反正钱不是他的),或者大股东通过高价收购小舅子的企业,把非流通股提前套现出局,最后咱们觉得不对啊,打印机价格这么便宜,庄家也解不了套啊,其实人家早就通过卖墨盒把钱赚走了,不劳您费心。

      沪港通要启动了。不知道内地炒家到了香港会作何感想,遍地几毛和几分的股票,有的市盈率还很低,有个几百万就能坐庄了,说不定意气风发,一下子就收集完筹码了。且慢,这个时候董事会来函了,要求您承接董事长职位,并召开董事会第*次会议,这时候才发现,在您意气风发之时,原来的大股东已金蝉脱壳了。这时候千万别以为自己可以操控公司了,就能发消息控制股价,操纵市场了,到时候会有人请您喝咖啡的。

      总之,买的不如卖的精。资本大鳄磨刀霍霍,国际接轨换了人间,将来的局儿,会层出不穷,尤其是再加上各种衍生品,十八般兵刃耍开了,有看头。死的是投机客,不死的是投机。多念叨几句“买的不如卖的精”,就当是护身符了。

      (作者系知名财经专栏作者)